Plaud回归国内市场 AI录音设备卷至百元级 专业金融数据,下一代智能终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翁榕涛实习生胡剑铭马雨欣深圳报道 过去动辄几千块钱一支的智能录音笔,在互联网巨头和众多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下,已经下沉到百元级市场。 一张信用卡大小、磁吸在手机背面的超薄卡片,轻按两秒启动录音,录音结束后手机端的App可以快速生成文字速记以及会议纪要,这种磁吸卡片录音笔由深圳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初创企业Plaud推出,因为轻巧便捷和功能完善,成为录音硬件的市场新宠,并引发了互联网巨头、华强北小公司的模仿跟进。 与其他AI硬件赛道相比,AI录音笔仅有数百亿元市场规模,被认为是小众市场。然而,随着AI大模型加速落地,AI录音笔市场也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除了价格竞争以外,企业还能做些什么? Plaud从海外回归国内市场 9月22日,Plaud正式宣布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发布Plaud Note Pro、Plaud NotePin S等多款AI录音设备。 Plaud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却在创业之初另辟蹊径,过去几年都在大陆以外的地区和国家销售,选择了“中国制造-海外销售-转回国内”的路径。 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个较为明智的决定。当时国内竞争较为激烈,同时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占据较大优势。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支持实时转写的AI录音笔在市场占比已经超过35%;语音转写技术转化率从2021年的68%到2025年已升至87%。 Plaud创始人许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兼投资人,拥有超过10年科技行业及出海领域的投资经验。他表示,公司产品已向全球出货超100万台,2025年公司年化收入将达到2.5亿美元,相比去年实现翻倍式增长。 Plaud回归国内市场,或许是嗅到了新的商业机会。今年以来,伴随着开源大模型普及,语音转文字门槛极速降低,这让大厂、中小企业乃至于华强北白牌商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纷纷推出了各种AI录音卡片产品。 有消费电子行业的专家认为,Plaud Note能成为爆款的原因之一,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用户体验闭环,从硬件音频采集、智能转写再到深度内容总结提炼,形成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无需在不同产品间切换,极大提升了效率与使用便捷性。 9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京东、天猫、抖音的品牌旗舰店看到,Plaud Note的标价为999元,Plaud Note Pro的标价为1299元,但产品在各平台的销售量并没有出现爆发性增长,即使是旗舰单品也仅售出百余台。 国内市场看到Plaud去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在今年已经纷纷加速跟进。 今年6月,出门问问(02438.HK)推出AI录音卡TicNote,定价999元起。AI录音卡并非由出门问问首创,TicNote却依然备受市场热捧。 8月25日,互联网巨头开始出手,推出对标竞品。阿里旗下钉钉在十周年发布会推出DingTalk A1,青春版价格低至499元,还辅以钉钉生态办公优势形成商业闭环。此外,360、科大讯飞等也先后发布类似产品。 当AI录音卡片的商业需求和变现路径已被验证,行业的集体跟进就已毋庸置疑。 业内人士认为,科技硬件产品的生态往往是初创企业定义品类,巨头凭借生态优势推进规模化,华强北通过供应链优势快速攻打下沉市场。未来行业或将呈现“高端产品拼技术、中端拼生态、低端拼成本”的分化格局。 国内市场已形成多维度竞争格局 随着AI大模型加速落地,语音转写技术日益成熟,AI硬件工具市场也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Plaud回归本土市场,为国内本已竞争激烈的智能转写赛道再添变量。 目前,国内智能转写设备市场已形成多维度竞争格局,头部厂商、新兴品牌与生态系玩家各展所长。 作为行业老牌厂商的代表,科大讯飞深耕行业多年,依托技术积累和品牌基础,侧重服务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通过与行业客户的深度合作强化场景适配能力,其产品布局更注重专业性与品牌信任度的构建。 背靠字节跳动、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飞书妙记、钉钉闪记等生态系产品则依托办公协同平台,将转写功能与任务管理、团队共享等场景深度绑定,为生态内用户提供无缝衔接的使用体验,但同时也因依赖特定办公系统存在一定使用门槛。 新兴品牌上,以听脑 AI 为典型,选择以高性价比策略为突破口切入大众市场,通过简化功能模块、优化定价体系吸引个人用户与中小团队,以差异化路径实现市场突围。 与拥有庞大生态体系的一线大厂不同,Plaud、出门问问等AU初创企业,更专注于通过“硬件+AI”的垂直整合打造差异化体验,主攻跨境会议、多语种访谈、新媒体内容生产等细分场景,试图在巨头主导的市场中,以更精准的场景定义和技术路径寻找生存空间。 从当前竞争焦点来看,行业比拼主要集中在三大维度:技术层面,比拼转写准确率、处理速度与多场景适配能力;体验层面,主要围绕操作便捷性、数据安全与生态整合展开;成本端则呈现专业高端与普惠亲民的分层定价策略。 尽管市场竞争维度不断丰富,头部与新兴玩家各有优势,但从行业整体来看,智能转写设备用户对“垂直场景定制化服务”“跨设备协同” 等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 国内硬件厂商竞争十分激烈,摆在Plaud眼前的是一系列挑战。 硬件行业中有一个共识:一家公司不可能持续制造爆款。硬件换机周期相比快消品更长,用户决策也更重。除非保持跳跃式升级,否则会很快会碰到瓶颈。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Plaud全球销售中心负责人孔驰表示,“关注但不会过度关心竞争”,他认为,行业仍处于发展期,希望大家共同通过产品力、理念做大AI产品赛道。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建议,在AI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初创公司要生存,得走“精准定位+差异化技术+场景深耕”的路线。“产品线避免面面俱到,技术上别想着做‘万能AI’,可以先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代名词’,做好产品、加强体验,降低成本。”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