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李蕾 最近,港股创新药企业药捷安康(02617.HK)股价出现异动,却让跟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意外成为焦点。这一事件引发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就像一次压力测试,让ETF行业生态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显现。 在这种生态中,各个环节都紧密相扣,无论是指数编制、产品管理、流动性提供还是投资者教育,任何一环的“小瑕疵”都可能引起共振,产生放大效应。 更重要的是,这类案例凸显了在指数化投资大发展时代,基金公司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所面临的新挑战和责任。即使是被动型产品,也需要主动管理相关风险。 以此次药捷安康股价波动为例,有业内消息显示,部分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基金管理人通过现金申购替代的方式,规避了成分股股价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是基金公司主动应对风险、减小影响、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积极尝试。 而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在ETF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基金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跟踪同一指数、策略高度重合的产品,导致大量同质化ETF涌入市场。这种粗放的发行模式,既让基金公司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增加了投资者的筛选难度,且从最近出现的案例来看,资金扎堆流入还有可能对指数成分股造成短期冲击。 事实上,基金公司完全可以跳出同质化红海。一方面,应具备前瞻性眼光,减少盲目追热点的发行行为,结合市场实际需求与自身投研能力,布局真正有长期价值的产品。另一方面,可通过提升投研能力、优化服务质量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实现差异化发展。比如,中小公募基金不妨深耕主动型ETF、特定区域市场或细分资产类别等,以错位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既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是对市场和投资者负责。 当然,ETF生态的完善,并非某个主体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监管层、指数公司、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等各方协同发力。 比如,有指数基金经理就曾表示,希望指数公司能优化方法论,尤其对于港股要考虑流动性问题,在纳入成分股时应更加谨慎。因此,对指数提供商来说,还需持续优化指数编制方法,充分考虑流动性指标,如自由流通市值、实际可交易股本占比等,从源头降低被动投资交易对微小流通盘的冲击风险。同时,增强指数调整的事前公告和信息披露透明度,确保所有市场参与者能及时获取信息并做出反应,这对维护市场公平性十分重要。 另外,投资者也需要加深对指数投资的理解,认识到即使是被动型产品,也存在特定风险,需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投资决策。基金公司作为投资者教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承担起相应责任,不仅要做好风险警示,更重要的是引导投资者理解不同ETF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避免因盲目追逐热点和短期交易而蒙受损失。 总而言之,此次药捷安康股价异动背后,是一堂ETF生态的“共修课”。基金公司、指数提供商、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需要共同携手,构建更加透明、稳健、高效的指数投资生态,让被动投资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