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芯穹戴国浩:三次工业革命都由30出头年轻人推动 AI时代创新扩散更快 在丁冬财经看资讯行情,选丁冬财经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我感到很兴奋,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今天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在演讲中表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了阶跃式提升。戴国浩回顾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生产力飞速发展,而改良蒸汽机的瓦特当时年仅31岁;第二次工业革命凭借电力系统彻底改变社会生产模式,发明交流电的特斯拉同样在31岁成就伟业;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等多项重大技术接连涌现,发明晶体管的威廉·肖克利及其团队平均年龄也不过三十多岁。 “许多人将人工智能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纵观前三次变革,每一轮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浪潮中,青年人都贡献了重要力量。”戴国浩说。 AI事业的年轻化,还体现在成果影响力的速度上。1966年光纤通信奠基论文发表后,整整等了43年才迎来诺奖;而AlphaFold从问世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仅用了6年。科研成果从取得突破,到获得广泛应用与认可的周期显著缩短,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扩散速度还在变快,更加适合广大青年投身其中。 在戴国浩看来,人工智能是一项充满朝气的事业,目前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作为基础算力支撑的算力芯片,亟需持续突破高算力与先进工艺的瓶颈;其次,国内算力芯片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如何在多元异构的算力环境中实现高效整合,成为关键课题;第三,作为数字智能与生命智能的交互接口,如何在智能终端实现更高效率的人工智能能力。 去年初与今年初,戴国浩团队开展了两项重要工作。通过软硬件协同的技术路径,他们在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模型中实现了更高效的端到端人工智能算力。为打破多元算力之间的壁垒,团队提出多项创新技术,针对多款国产芯片在框架与算法层面进行优化,实现精度匹配,成功将各类异构算力高效整合,使集群算力利用率最高达到97.6%。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团队还突破了终端智能在“能耗、内存与智能水平”之间的“不可能三角”。 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与高校教师,戴国浩强调,人工智能未来的重大突破离不开学术界前辈与应用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年轻人的事业,也是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共同推进的事业。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