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吴泽鹏 近日,聚赛龙(SZ301131,股价49.89元,市值23.84亿元)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郝源增、任萍、郝建鑫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的股份。以当前股价估算,此次减持的变现金额约为71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郝源增与任萍为夫妻关系,郝建鑫为二人之子,这意味着此次减持本质上是实控人家族的集体减持行为。 笔者梳理发现,此次减持计划的推出存在三重关键背景:其一,聚赛龙于2022年3月登陆资本市场,实控人所持股票在今年3月刚刚解除限售,进入可流通阶段;其二,这并非公司实控人家族解禁后的首次减持,早在今年6月,其就已发布首个减持预告,且在7~8月间完成了对公司总股本2.89%股份的减持,该轮减持目前已实施完毕;其三,本次减持选择在今年下半年推进,恰逢公司股价实现较大幅度上涨,且半年报披露净利润同比增长48.8%的利好窗口期,时机选择颇具争议。 从程序合规性角度审视,聚赛龙实控人家族的减持行为完全符合监管要求:不仅严格遵循了减持预披露规则,提前向市场公示减持计划,实际减持比例也未触及监管红线。但资本市场的信任体系,从来不止于合规这一基础底线,更依赖于情理层面的共识与投资者信心的支撑,而这恰恰是此次减持引发关注的核心所在。 要知道,聚赛龙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8.8%,这份亮眼的业绩本是提振市场信心、增强投资者对公司发展预期的重要支撑。然而,实控人家族在业绩利好释放后迅速推进减持,难免让投资者产生担忧。需明确的是,财务数据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经营成果,而股东尤其是实控人等内部股东的行为,往往会被市场解读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信号”——连续减持的动作,显然与业绩增长传递的积极信号形成了反差。 对于两次减持的原因,实控人家族均解释为自身资金需求。这一理由不禁让人联想到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上市造富”现象:不少公司在限售股解禁后,重要股东常以资金需求为由,快速将账面浮盈转化为实际资金,而非与公司长期绑定、共享成长收益。但这种“恰逢利好窗口期”的资金需求,看似合理,实则会直接动摇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削弱其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任。 基于此,笔者认为,聚赛龙实控人家族此次减持,是一场“规则之内、情理之外”的资本操作。从个人角度看,这或许满足了郝氏家族实现资产变现、规避风险的“理性”,但从公司发展角度而言,稍有不慎便可能挫伤上市公司赖以生存的市场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透过此次减持事件,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家族式”治理隐忧。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家族化治理往往能凭借决策高效、凝聚力强的优势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当企业成为公众公司后,若仍延续家族利益优先的思维,就可能出现“重家族财富保值、轻全体股东利益”的倾向,难以实现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更进一步说,市场对家族式治理企业的内部运作、决策逻辑本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充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重要股东的当务之急不应是急于套现,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向市场证明:公司是所有股东的利益共同体,而非少数人实现“创富”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