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国资母基金“实战元年”:大基金三期即将出手 长三角“撒钱” 在丁冬财经看资讯行情,选丁冬财经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半导体投资的江湖暗流涌动。 近日,注册资本达207.2亿元的长存三期(武汉)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业务覆盖集成电路制造、设计与芯片销售等核心领域。 这家重量级的新公司背后,湖北国资的身影格外醒目——由光谷金控、江城基金、长江产投按40%、40%、20%比例持股的湖北长晟三期,以103.2亿元出资拿下49.8068%股权,与长江存储共同推动了三期公司的落地。 其中,首次出现在“长存系”股东名单中的江城基金,尤为值得关注。作为武汉市2024年新设立的市属母基金,首期规模120亿元,明确聚焦泛半导体产业链。 此次入股长存三期,标志着这支新生基金已走过筹备期,进入了实质性投资阶段。而这样的节奏并非个例,去年成立的大基金三期及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都在今年开始了项目出资或设立子基金。 覆盖全国核心区域的半导体国资母基金们,正从“规划”全面走向“实战”。 大基金三期“即将出手” 2024年可以说是,国资半导体产业基金的“设立大年”。在去年,大基金三期、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母基金等一批国资母基金相继注册成立。 2025年,则是核心区域半导体国资基金的“实战元年”。这些基金正在密集披露子基金参股或项目投资动态。 其中,大基金三期的动向始终牵动行业神经,这支2024年正式注册、规模达3440亿元的“国家队”是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在今年1月,由大基金三期持股99.9%的三支子基金(华芯鼎新、国投集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先后完成备案,注册资本分别为930.93亿元、710.71亿元、600.60亿元。 截至目前,以上三支子基金还没有公开的投资动态。但在本周五(9月12日),首个潜在的被投项目信息浮出了水面。当晚,上市公司拓荆科技(688072.SH)发布公告称,子公司拓荆键科拟以投前估值25亿元的价格,融资共计不超过10.395亿元,参与的投资方中就有国投集新。 公告显示,国投新集以不超过4.5亿元认缴拓荆键科新增注册资本192.1574万元,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约12.7137%。如果进展顺利,拓荆键科或将成为大基金三期投向的首个半导体项目。 拓荆键科业务范围属于高端半导体专用设备领域,主要聚焦三维集成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属于芯片制造环节的关键短板,这一投资既延续了大基金“补链强链”的一贯逻辑,也释放出三期基金“精准发力、快速落地”的鲜明信号。 长三角“撒钱” 在地方上,作为半导体产业重镇的上海,在规模和节奏上都领先一步。去年成立的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是上海三大先导母基金之一,注册资本达到了450.01亿元。 今年以来,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先后出资设立了五支子基金,合作方中既有临港科创投、国盛资本等国资机构,也有中芯聚源、元禾璞华等市场化机构。 新近成立的子基金是与元禾璞华共同设立的,这也是元禾璞华首次在上海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元禾璞华称,此次与国投先导合作,将立足上海充分发挥双方在产业资源和投资经验上的优势,不仅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投资机会,还明确将携手上海半导体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生态,例如协助被投企业江波龙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打造并购整合平台,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除了设立子基金,国投先导在直投上也已经有了收获。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今年4月,国投先导参与了华力微的C轮融资,持有其7.98%股份。 同属长三角的江浙两省,都选择将省级产业母基金落在省内芯片“高地”上。2024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无锡市共同出资设立、规模50亿元的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母基金,是省战新母基金在集成电路领域唯一一只设区市产业专项基金。 在几天前,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母基金披露上首支拟参股子基金动态,即总规模20亿元的中电科(无锡)电子基础产业战新投资基金。这支拟参股子基金将重点投向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电子材料等全产业链领域,基金管理机构为中电科网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该母基金还与毅达资本完成了签约,将合作成立产业子基金,规模预计是20亿元。 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则落在了绍兴,由浙江省产业基金联合绍兴国有出资主体和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浙江富浙绍芯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目前该基金还在招引子基金GP,但在直投上已经完成了两笔关键投资。该基金于年初出资芯联集成(688469.SH)子公司芯联先锋,又在上月入股晶瑞电子。 这两家公司的产能都相当可观。其中。芯联先锋主要负责芯联集成三期12英寸数模混合芯片制造项目的实施。据官方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达222亿元,规划形成10万片/月产能,聚焦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国产化替代。 晶瑞电子聚焦碳化硅(SiC)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制造,目前正在扩建年产60万片8英寸碳化硅衬底片生产线,将显著提升国内新能源与光伏产业的SiC材料自给率。 集中与分化 在大基金三期与上海、江浙等地地方半导体国资母基金进入“实战”的同时,想入局新玩家也开始涌现。 进入2025年,地方集成电路母基金的设立节奏出现明显变化:未见新的省级集成电路母基金成立,新基金中深圳、杭州成为代表。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半导体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属性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的深度绑定,资本布局的“集中化”与“分化性”愈发凸显。 其中,杭州的新基金与产业紧密相关,由亚洲最大的模拟芯片设计企业矽力杰联合杭州创新基金、高新金投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50.01亿元, 投资方向也与矽力杰产业布局有关,重点投向模拟芯片、数字芯片、功率器件、MCU、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这支基金的特点是“龙头主导、聚焦细分”,既依托矽力杰在模拟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市场资源,也紧密贴合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对半导体芯片的应用需求,避免了大规模铺量式投资,转而追求“精准发力、高效赋能”。 深圳集成电路专项基金则与地方政策同频。在今年7月,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为强化资金保障,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赛米产业私募基金”。 该基金已于2025年5月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由深圳市引导基金、龙岗区引导基金等共同出资,深创投担任管理人,主要投资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和细分龙头企业及其他对完善市半导体产业链有重大作用的项目,着力构建本地化产业链供应链。 相较于2024年上海450亿、北京85亿级别的基金规模,深圳、杭州的母基金规模稍逊一筹,但投资更聚焦。杭州明确了投向的细分领域,深圳瞄准的是完善当地本地产业链。二者均体现出2025年地方母基金“精准聚焦而非规模铺张”的特征。 “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门槛太高了,一个晶圆厂项目动辄需要200亿-300亿元,后续的设备采购、研发投入更是无底洞,而且投资周期至少5-8年,中途一旦技术迭代或市场变化,前期投入很可能打水漂。普通城市根本扛不住这样的资金压力和风险,一个省一般也就只会集中资源投在一个区域。”一位长期跟踪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人直言。 各地对于设立大规模半导体专项基金的热情不再像过去那样高涨。“现在是要看项目储备情况,有明确的项目清单了,才能推动成立基金,政府母基金尤其看重这一点。”以上投资人表示。 从上海、武汉到绍兴、无锡,所有集成电路母基金落地的区域,都具备两个核心条件:成规模的完整产业链和行业引领性的龙头企业,二者缺一不可。国内具备这样条件的地区并不多。 可以看到的是,各地集成电路母基金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汇聚,而是“资本+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集成电路母基金的集中化与分化,是产业属性与区域基础差异的必然结果。 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这种趋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中小城市短期内难以参与核心环节,可能加剧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机遇在于,重点城市的集中投入能快速整合资源,突破技术短板。 想炒股,先开户!选丁冬财经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文章来源:财联社)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