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ST帕瓦原董事长被捕:释放资本市场“零容忍”强信号 ...

来自: 每日经济新闻 收藏 邀请

每经评论员 赵李南

从备受尊敬的大学博导,到执掌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再到如今因涉嫌职务侵占被依法批捕,ST帕瓦原董事长张宝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令人错愕的转折。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向资本市场释放出监管“零容忍”的强烈信号。

近日,ST帕瓦(SH688184,股价11.03元,市值17.54亿元)发布公告,正式披露张宝因涉嫌职务侵占,在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已被依法逮捕的关键信息。回溯此前公告,ST帕瓦曾指出,张宝通过供应商占用公司资金1.41亿元,同时占用销售货款4991.88万元,两项合计占用公司资金本金1.91亿元。目前,张宝此次涉嫌的职务侵占是否与该资金占用事项直接相关,虽尚未有明确结论,但这一系列关联信息已将事件的严重性清晰呈现。

翻阅张宝的履历,其本应成为“知识与资本良性结合”的典范——拥有中南大学博士、博士后的光鲜学术背景,还长期在该校任职,一度担任博士生导师。这样一位学者型企业家,最终却深陷违法违规的泥潭,不免令人唏嘘。而这一事件的背后,更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任何个人光环都可能黯然褪色,唯有严密、完善的制度体系,才是守护上市公司稳健运营的最可靠防线。

首先,“学者光环”绝非公司治理的“保险箱”,个人声誉无法替代健全的内部控制。不可否认,张宝显赫的学术背景与高校任职经历,为他在市场中赢得了天然的信任优势。但恰恰是这种可能存在的“过度信任”,逐渐麻痹了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后续披露信息来看,ST帕瓦经营管理层存在明显的经营管理不善问题,不仅出现与供应商交易价格不公允的情况,还累计向部分供应商多付工程及设备款1.8亿元。这一现象的根源,正是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严重缺失——正是因为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身为董事长兼实际控制人之一的张宝,才能轻易通过供应商渠道与销售货款环节,占用公司资金。

其次,“因病辞职”不是规避责任的“挡箭牌”,违法行为终将被依法追溯。今年5月,张宝以“个人身体原因”为由,辞去了ST帕瓦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职务,试图以“退居幕后”的方式切割责任。但法律的追责逻辑从未因个人职务变更而中断,仅仅几个月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公告便相继发布,将张宝的违法行径推向公众视野。这为所有上市公司高管敲响了警钟:在其任职期间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操作,都必须承担相应责任;任何试图通过“辞职退位”“金盆洗手”来逃避监管与法律追责的想法,本质上都是自欺欺人。

最后,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若突破法律底线,便可能升级为刑事案件,切勿心存“罚酒三杯”的侥幸心理。过去一段时期,部分市场违规者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行为即便被发现,最多也只是面临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但在当前资本市场“零容忍”的监管环境下,这种“轻罚即可过关”的侥幸心理已完全不适用。ST帕瓦的案例便是最直接的证明:违法者面临的不仅是一张罚单,更可能是冰冷的铁窗与失去自由的代价。所有上市公司及其“关键少数”必须清醒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是立体且严密的,由行政法规与刑法共同构成,形成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双重震慑”。绝不能将违规操作的后果简单等同于“交罚款了事”——无论是侵占公司资产、挪用资金,还是实施恶性财务造假,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将面临全面追责,付出沉重代价。

回望张宝的人生轨迹,从学术精英到上市公司掌舵人,再到如今的犯罪嫌疑人,其跌落过程令人扼腕,却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深刻警示。这一事件清晰提醒所有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及核心管理人员:侥幸心理只会让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必将失去财富、声誉乃至人身自由。在监管“零容忍”的大背景下,唯有坚守合规底线、健全内控机制、敬畏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守护企业的稳健发展,也守护自身的职业未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