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汽车厂商来说,谁能率先在云端算力上建立优势,谁就有机会在下一阶段的行业洗牌中掌握话语权。”日前,同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如此表示。 实际上,在智能汽车领域,车端算力和云端算力常被行业提及。车端算力用TOPS来衡量,负责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实时感知和决策;云端算力则用EFLOPS来衡量,对应的是超算平台的能力,主要用于训练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 在朱西产看来,全球汽车市场已触顶,销量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进入智能化深水区后,算力正在成为决定车企竞争力的新变量。云端算力越高,企业在自动驾驶训练、智能座舱迭代和大模型推理中的效率就越高,迭代速度也就更快。 算力之战将至少持续3~5年 值得注意的是,车端算力和云端算力并不是简单的“谁强谁弱”,而是分工不同――车端算力要保证低延时和稳定执行;云端算力则承担庞大的数据训练和模型迭代。 例如,在高阶智驾领域,云端算力水平至关重要。因为智能驾驶的本质是“云端训练――车端部署――数据回传――再训练”的循环。车辆采集到的真实路况数据会回传到云端,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更强大的模型,再通过OTA更新下发到车端。这个闭环跑得快不快,取决于云端算力够不够强。 此外,业内热议的“世界模型”(一种模拟真实物理环境的大模型,用来训练自动驾驶甚至机器人系统),对算力的要求更是成倍提升。是否能支撑这种大模型的训练,已经成为车企进入下一轮竞争的门槛。 由此可见,云端算力已成为衡量一家车企能否立足未来的关键指标,自然也是各大车企角逐的重点。 根据公开资料,汽车企业对云端算力的储备参差不齐。截至今年8月底,特斯拉的云算力大约100EFLOPS,居全球首位;引望的云算力约32EFLOPS,排名第二;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的算力达到23.5EFLOPS,在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一,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即便是在以智能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势力阵营中,车企的云端算力储备也仍有提升空间,不少车企的云算力都集中在8EFLOPS至12EFLOPS这一区间。 “这场算力之战至少还要打3~5年,目前大部分车企公布的算力数据都在5EFLOPS~10EFLOPS。”朱西产认为,在这场长跑中,吉利率先跑到前列,这种领先的意义远大于短期的销量数字。 电动化与智能化应齐头并进 在云端算力上,吉利之所以能够领先,得益于其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技术积累。自2021年起,吉利汽车意识到其电动化转型困境,加速补齐“三电”短板,成功开发出神盾电池、安全电池包、超级电混等核心技术,并应用于新车型,持续提升新能源渗透率。 与此同时,吉利没有将智能化放在所谓“下半场”,而是坚持电动化与智能化齐头并进。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他在2021年启动“智能吉利2025”规划,提出构建“一网三体系”的全域智能化架构,即打造一张覆盖芯片、操作系统、大数据的科技生态网络,同步建立智能科技的研发体系、产品体系、运营体系。 在智能化方面,吉利汽车逐步进入收获期。今年年初,吉利发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并陆续将全域AI融入智驾域、动力域、底盘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 3月,智驾域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正式发布,统一集团的智驾解决方案;6月,动力域的AI云动力2.0发布,为用户出行匹配最优策略,实现节能、智能、性能、安全的用车体验;8月初,底盘域的AI数字底盘首发量产上车,实现从传统的“机械执行”向数字化“主动控制”跨越,提升了舒适性与安全操控能力;8月20日,吉利宣布将聚焦“一个座舱”战略,通过统一的AI OS架构、统一的AI Agent(人工智能体)与统一的用户ID,实现AI座舱“All in One”,打造实现“人――车――环境”自主协同的智慧空间,并宣布未来将不再开发不具备AI能力的传统智能座舱。 与此同时,吉利还将AI深入到产品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全链路环节,以实现全场景的智能体验。 正如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说,他反对将产业简单分为“电动化上半场、智能化下半场”的说法,电动化远未到“功成身退”之时,当前全球新车仍有80%是燃油车,电动车仅占20%。燃油车占比从80%降到50%以下将是漫长的过程,智能化应当贯穿汽车发展全过程,与电动化协同并进,而非有先后之分。 他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燃油车(含混动)和电动车将并存发展,AI技术则将全面赋能汽车,从架构优化到自动驾驶,实现全产业链的效率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