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9月3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前7个月,汽车整车出口416.6万辆,同比增长19.6%;出口金额达715.0亿美元,同比增长9.7%。 新能源汽车是拉动汽车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龙头车企也发挥显著带动作用。9月5日,业内专家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车企不止步于产品出口,更通过海外生产基地等方式推进资本输出。不过,这一国际化征程需重视风险防范。 新能源汽车出口再传捷报 仅7月,汽车整车出口数量同比增幅就超过了20%。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7月,汽车整车出口69.4万辆,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12.1%,出口金额达11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5%,环比增长10.1%。 从汽车商品进出口整体情况来看,7月汽车商品出口金额远超进口金额,顺差优势明显。据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7月,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为249.8亿美元,环比增长6.4%,同比增长0.7%。其中进口金额45亿美元,环比增长7.9%,同比下降33.6%;出口金额204.8亿美元,环比增长6%,同比增长13.6%。 不过,记者注意到,中汽协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汽车出口57.5万辆,同比增长22.6%;前7个月,汽车出口368万辆,同比增长12.8%。 中汽协发布的数据与整理海关总署的数据,为何不一致? “这是因为统计口径有差异。虽然统计口径有差异,海关总署数据与中汽协汽车出口数据同比变动方向基本一致。”9月5日,中汽协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海关总署汽车整车出口数据包含了低速电动车、二手车等汽车整车商品,因此该数据体量要高于中汽协出口数据,而前7个月汽车出口表现较好,主要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带动。 根据中汽协数据,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传统燃料汽车出口237.3万辆,同比下降7%。 “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许海东说,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外贸“新三样”的典型代表,按照协会统计口径,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预计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将再创新高。 龙头车企出口拉动力十足 我国汽车出口高增长的背后,龙头车企功不可没。其中,前7个月比亚迪“驶”出国门在全球车市狂飙,同比增速已然翻倍。 比亚迪2025年中报显示,本集团位列上半年整车出口企业第二,且在前十大整车出口企业中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3倍。根据比亚迪披露的往期月度产销快报,前7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54.5万辆,去年同期则为23.34万辆,同比增长133.49%。 作为汽车出口的老玩家,奇瑞集团前7个月累计出口汽车66.94万辆,较去年同期62.24万辆增长7.54%。上汽集团7月产销快报显示,前7个月出口及海外基地销量57.61万辆,同比增长1.14%。 个别车企出口、海外销量略有下滑。吉利汽车公告显示,前7个月出口21.94万辆,同比减少6%。根据长城汽车7月产销快报,前7个月海外销售23.87万辆,较去年同期23.97万辆减少0.39%。 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国内车市竞争愈演愈烈,出海已是摆在车企面前的必答题,其中龙头车企发力尤为关键,有望引领汽车出海新局面。 前7个月,比亚迪为出口业务做了充足准备,“西安号”“长沙号”“郑州号”等滚装船纷纷出海,为其全球化进程注入新动力。上汽集团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其中MG品牌巩固欧洲基本盘销量,并积极拓展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智己汽车先后登陆泰国、英国等区域市场。长城汽车加速推进“生态出海”战略升级,深化全球研产销体系协同,持续拓展新兴市场并强化品牌定位。 出口需筑牢风险防范防线 王兆江提示,中国车企出口并非一帆风顺,其海外营销策略曾因“水土不服”被当地消费者抵制,甚至遭遇法律合规风险。 比如,中国车企将低价策略复制到海外,导致中国车企之间在当地市场打价格战、陷入恶性竞争;“零公里二手车”现象出现在海外市场,引发当地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质量的质疑;个别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广告内容,无意中触发当地法律或宗教红线。 与此同时,部分中国车企已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通过一定程度的本地化生产,积极融入当地市场。许海东表示,在国际化的征程中,中国车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这个路径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指引。 “‘走出去’不用多说,现在中国车企已有共识。”许海东说,“走进去”是指中国车企到海外,不能只是单纯的产品输出或资本输出,而是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用实际行动探索区域国际化,比如将当地文化融入工厂设计、员工生活,与当地社区经常互动等。 许海东阐述,“走上去”就是要实现价值共生,包括车企在内的中国企业的区域融入,已超越商业范畴,升华为文明对话的桥梁。目前,已有车企国际化进入到最新阶段,那就是“融进去”,成为海外当地“施肥”的贡献者,融入海外用户和当地民众的心里。 “真正的国际化,从来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在人类文明的交响乐中,奏响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部。”许海东说。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