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鄢银婵 每经编辑|魏官红 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的一场招标,正在重塑医疗采购的价值观。 8月27日,全国首个省级“云胶片”带量采购在这里开标。没有激烈的价格厮杀,也不见“最低价中标”的传统剧情,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前所未有的评审机制:价格仅占10分,技术占30分,商务占60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集采最高报价4.98元/人次,最低0.51元/人次,最终中标价为4.95元/人次。业内分析认为,这场招标的核心并非“压价”,而是旨在建立一套以质取胜的新体系。其背后,是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层意图——通过打通医疗影像数据壁垒,推动跨机构互认共享,减少20%至30%的重复检查,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痛点。 据国家医保局的规划,2027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路路通”。而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以这场采购为起点,让这片试验田中培育的“云”,飘向全国。 图片来源:贵州省医保局供图 创新采购模式:从“价低者得”到“优质优价”8月27日,集采的品类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刷新”。全国首个以数字化医用耗材为标的的省级带量采购项目——“云胶片”集中带量采购,在这里成功开标。 该项目覆盖贵州省所有具备放射检查类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周期为2年,首年采购需求总量达2156万次,标志着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迈入数字化、服务化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集采的核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降价”,而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 据贵州省医保局发布的采购公告,云胶片产品需要满足技术、质量、安全三大要求,同时还对数据中心机房、技术团队人员等配套服务提出明确门槛,特别是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较为严苛的量化标准。比如实现平台全年连续稳定运行,系统可用性及连续性指标≥99.99%,登录并发响应时间在5秒内、访问页面加载时间应在3秒以内,不得有停顿、延时或中断等现象影响阅片诊断等。 该方案显示,报价须低于5元/人次方为有效。不过,价格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评审规则显示,价格分仅占10分,技术分占30分,商务分占60分,改变以往“最低价中标”的模式。 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8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招标现场了解到,共有7家单位参与投标,最高报价为4.98元/人次,最低报价为0.51元/人次。 集采现场 图片来源:贵州省医保局供图 据贵州省医保局8月28日公示信息,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人)与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员单位)以100.36分成为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为4.95元/人次。公开资料显示,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3.35亿元,是全国第一家数据领域省属大一型国有企业。 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事实上,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已有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该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基于分布式云架构的医保云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的专利,公开号CN120106987A,申请日期为2025年1月。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它中标了“2024年度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迭代升级项目”;并且,其基于“天元数链公共服务平台”,还打造了医保智慧报销产品。 两年采购周期设计存多重考量,不让企业做亏本买卖“我们测算的成本价大概在3元/人次。”一位投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则指出,3元/人次的成本应该只测算了基础服务,但此次采购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据采购文件,中标企业要提供的产品远大于“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的内涵。比如,中标企业需要随服务配套提供独立于医保专网的影像云专网,实现各医疗机构接入该平台、并实现数据安全可靠传输等要求。“这需要中标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一位医保系统人士表示。 本次采购周期原则设定为2年,2年后再启动重新招标。“中标企业建设影像数据平台,前面1至2年投入很大,后面几年可能才赚钱,我们做这件事一定要考虑这个现实问题。”在当天举行的医保系统沟通会上,安徽省医保监管信息中心主任陈中楼直言,不能让中标企业做亏本买卖。 对此,贵州省医保局四级调研员赵修庆表示,2年的周期是经过了多方考虑。“如果企业服务运营不佳,成本回收时间势必会延长,这就会反向督促企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保持后续竞争优势。”据他介绍,规划阶段已考虑后续解决方案,将在下次招标中引入新规则,保障企业合理权益,同时也形成约束力。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明确的服务指标后评估机制。”据赵修庆介绍,对于中标企业,每年医保局与医疗机构还会共同开展质量检查与评估,重点考察服务提供厂商的服务质量、医疗机构与群众满意度及目标达成情况。 集采现场 图片来源:贵州省医保局供图 据了解,贵州省云胶片集采的医疗机构第一年度报量数据约为2156万次,该采购需求量是按照医疗机构报送的云胶片未来一年的需求量累加得出,而上一年度影像检查人次量约为3896万。由此,这个报量被多位医保系统人士评价为“相对保守”。 即使保守报量,对各方而言,却是一笔极划算的经济账。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在开标现场指出,我国医疗领域重复检查比例高达20%至30%,这不仅加重了群众负担,还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在北京看病,很多检查要排几天队,患者身体不适却要等待。” 限定最高报价5元/人次,相较于传统胶片每人次17元至18元的成本及未集采地区每人次12元至14元的价格,集采价格优势明显。而据一位受访者提供的数据,某县医院、某市医院和某区级中心医院的放射科月检查量分别为8000例、1.5万例和1.8万例,在接受云胶片服务后,每年节省的耗材采购额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和150万元。 多名医保系统人士还补充称,目前大规模存储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存储1TB数据的成本约80元/年。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存储成本还会呈下降趋势,过去10年间,1TB存储成本相差至少10倍,预计3至5年后影像数据存储成本还会大幅降低。 数据通了,诊断就能互认吗?“云胶片”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实现互认,也是此次集采的重要看点。 陈中楼在沟通会上提及,目前安徽已经实现全省影像数据共享,“省内各个医院之间可以随时调,不只是影像,还可以调病历、超声报告等”。 今年5月19日,安徽省医保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医疗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功能,打通了定点医疗机构、地方影像云共享中心、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的数据链路,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异地读取数字医疗影像胶片的省份。 具体到患者层面,是否意味着可以完全避免重复检查,则还有待观察。 “医疗机构之间可以互调患者的影像数据,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患者只需要做一次检查,这二者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一位不愿具名的医保系统人士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目前很多省市已有医检互认政策,但患者的病情是动态变化的,间隔1个星期、1个月、半年的影像指征都可能不一样,并且不同病症的发展速度也有区别,再加上拍摄仪器的胶片效果也存在差异,实际操作中是否需要重新检查,要依据医生经验来定。 “现在还处于存储阶段,医院互认互通属于应用阶段,先完成基础建设,需要循序渐进来推进。”该人士称。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推进影像云建设将分四步走:数据标准化、统一归集存储、数据共享、建立保障机制。“目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检查结果的数据化和标准化,只有先实现数据的统一格式、统一标准,后续的存储、共享、应用才能顺利开展。”黄华波强调。 构建省级影像云平台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比如在医保监管层面,它将解决数据标准资源缺乏问题,以省为单位整合准确数据,实现真实综合监管;通过影像云平台将数据集中,便能精准判断过度诊疗、检查滥用等情况,避免以往“现场查、现场找”的低效模式。上述医保系统人士认为,审核结算流程也会得到整体优化。 除了医保监管、结算方面,影像云平台可拓展的场景还不少,比如“医保健康画像管理”。“结合医保数据为参保群众提供全周期生命管理,未来可实现参保人通过手机随身携带既往影像资料,补充现有App仅能查询诊疗行为、报销金额、病种等信息的不足,提升参保人与病人的信息获取优势。”赵修庆表示。 此外,搭建全省医疗影像数据平台只是第一步,进一步搭建跨省平台,保障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数据畅通和稳定,是未来的愿景。 截至8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级医保部门开展了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软件部署工作,其中17个省份已完成部署,具备影像云索引数据上传能力和省级平台端影像跨省调阅能力。而据国家医保局的规划,2027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路路通”,有效解除广大患者重复检查费时、费力、费钱的痛点问题。 传统胶片被取代是大势所趋“云胶片”集采也引发业界对实体胶片存废的关注。 事实上,云胶片并非新鲜事物,距今已有10年历史。 2015年3月,明天国际发布了国内首个云胶片系统,随后发起中国无胶片化运动,明确了云胶片的目标是替代传统胶片。 盛诺一家副总经理、医学部轮值主席程潇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云胶片早期在国内推广难,一方面是医疗机构硬件配套建设不匹配,“云胶片的使用场景必须有电脑,但那时候不是每个医生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另一方面,虽然电子胶片更清晰,但医生群体已经习惯了在灯箱上看物理胶片,要改变使用习惯也有一个过程。 转折点始于支付方的强力介入。2020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通过“云胶片”等形式推进检查资料共享。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云胶片设立了明确的收费路径。 “现在大多数医院都已经提供云胶片了,患者通过手机扫码就能看到自己的电子胶片,如果将电子胶片与其他医生会诊,尤其是国外的医生,那就需要去医院影像科拷贝,现在我了解到80%至90%的医院都支持刻录光盘。”程潇钰表示。 共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几年医用胶片行业产品价格整体呈下降态势,平均价格从2016年的13.3元/张下降至2023年的8.52元/张;该研究院还预测,尽管传统胶片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但云胶片的普及正在不可逆转地重塑整个市场的格局。 “实体胶片迟早是会被市场淘汰的,实体胶片存储时间长了很可能会看不清,直接影响诊断,并且携带也很不方便。”程潇钰直言,随着云胶片的普及,传统胶片退出市场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实体胶片和云胶片的销售逻辑大相径庭。实体胶片市场遵循的是“硬件+耗材”的销售逻辑,而云胶片的本质是存储在云端的电子影像,患者可通过链接或二维码随时调阅。这意味着,企业的收入来源从一次性销售,转变为按服务次数收取的持续运营费用。 而据记者此前统计,国内已有至少20家企业推出云胶片解决方案,参与者大致可分为四类:专业云胶片厂商、影像信息化厂商、信息化集成厂商和云资源厂商。未来谁将拔得头筹,还待市场验证。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15104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