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集采如何避免低价内卷?业界呼吁完善规则体系 在丁冬财经看资讯行情,选丁冬财经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2025年,“反内卷”政策疾风劲吹。对医药产业而言,集采将是“反内卷”的重要阵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3月和5月,两版《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在业内流传,强调坚持高质量标准,防范非理性报价,不唯低价中选。 7月中旬启动的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果然迎来重大变化,也是自2019年集采实施以来最重大的政策转变: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管,并优化价差控制规则,不再锚定最低价,防止低于成本报价的恶性竞争。 药品集采规则优化的同时,医疗设备集采“注重质价平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正在全国多省开展的设备集采,不乏“超低价中标”现象。比如200万的1.5T磁共振、一百多万的64排CT、20万的悬吊DR、十多万的立柱DR、不到十万的全身超声……在过去都是不敢想象的价格,在行业人士看来,有的明显已经属于“赔本赚吆喝”。 本轮设备集采背后,主要是两大政策的落实,一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拉动内需;二是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如果任由“唯低价中标”势头蔓延,行业既没有合理利润空间,产品品质也难以保障,无疑将会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医疗设备集采仍处于试水期,相关政策框架与操作细则亟需健全。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杨涵认为,设备集采应充分借鉴药品、耗材集采的成熟经验,强化顶层设计、动态迭代规则体系、夯实质量评估体系。核心目标在于精准把控质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这不仅关乎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更能有效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灵现象,为正处于关键爬坡期、追赶国际前沿的国内医疗设备产业,培育规范有序、激励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低价内卷的“坑”,设备集采应及时避开 集采的本质是以量换价,但如果降价没有底线,就会陷入低价内卷。 比如西部某省的县域医共体设备集采,一款64排CT(加5年保修)中标价仅180万,据业内人士估算,该款产品平均出厂成本加5年维保的费用至少超过260万,中标价远不能覆盖合理成本。 按照“一分钱一分货”的逻辑,中标价大幅低于市场平均行情甚至穿透成本价,中标企业能否正常履约,设备质量和售后服务能否得到保障,都将打上问号。 药品耗材集采中已经有过反面案例。比如,因低价中标,成本倒挂,相关企业干脆毁约断供,或者中标后直接弃标。 更严重的是集采落地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第十批药品集采中,以最低价中标间苯三酚注射液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及其委托厂商,在今年3月被查出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遭到药监部门停产停售处罚,并被国家医保局暂停18个月国家集采资格。 相比药品耗材,医疗设备价格更昂贵,采购频次低,使用周期长,一台设备服役时间多在8到10年,乃至十多年,价值动辄上百万的设备一旦装机投入使用,出现产品或售后服务问题,容错成本极高。 一位医学装备领域专家指出,医疗设备的质量评估应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有时候可能参数都满足要求,刚开始用着也没问题,但一两年之后就不一定了。”随着时间推移,设备品质好坏,就会在故障率、稳定性和使用性能上得以显现。 换言之,采购时的超低价,可能隐含着后期使用中的额外成本:比如影响医生工作效率和诊疗效果,增加额外维保费用,规模较小的医院还可能陷入“买得起,用不起、修不起”的尴尬境地。 正因如此,对于引进医疗设备,医院往往都非常谨慎,尽量避免“踩坑”。一位县医院院长透露,医院在做决策引进大型设备之前,除了依据临床需求、过往使用经验,通常还会到兄弟医院进行考察,了解不同品牌设备的性能、品质、故障率和售后服务等情况,从而制定最具性价比的采购计划。然而,在集采中如果只将价格作为核心考量因素,医院的实际需求将很难得到充分满足。 “唯价格论”源于规则缺失 以药品耗材集采作为参照,可以看出设备集采在制度规范上的滞后。 关于药品集采,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和2021年先后出台《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针对耗材集采,也有国家医保局、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于2021年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对药品耗材集采的覆盖范围、执行规则、保障措施、配套政策等方面都作出了较为详细规定,使集采工作有据可依。 从“4+7”试点至今,随着药品集采常态化开展,相关规则也经历了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比如,从设置1.8倍价差熔断,到增加熔断保护(满足最高限价降价50%,即使价差超过1.8倍仍可中选),再到不以最低报价为锚点,主要目的就是避免极端低价或高价,引导有序竞争。 反观设备集采,截至目前,仍是在省级层面“各自为阵”,尚未有国务院或相关部委制定的专门规范性文件出台,只能简单沿用招投标模式,以价格竞争为主导。专家分析,目前各省在设备集采中能够作为规则依据的,只有两部上位法(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但医疗设备技术复杂、性质特殊,并且门类庞杂,上位法可以提供指导原则,却不足以应对特殊领域的特殊问题。 不过,近来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转变。 今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不同类型设备的采购模式以及招标方式,向规范化集采迈出重要一步。 5月,山东省财政厅发布实施山东省地方标准《政府采购业务规范第1部分:采购人》,要求实行全采购周期需求管理,对规模较大、风险较高、影响较大的采购项目开展需求调查,并对采购项目的运行维护和备品备件提出明确要求,对当地医疗设备采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月,江苏省财政厅发布新规,对低价抢标踩下刹车:若政府采购投标报价低于采购项目预算的50%、低于采购项目最高限价的45%,或者评审委员会认为报价可能影响质量,供应商需在现场提供书面说明和成本测算,否则投标将被视为无效。 部分省市开始推动规则完善,但步调和路径各不相同,有的只是“旁敲侧击”,尚未触及核心。相关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规范性文件,为各地改进设备集采工作提供指导。 优化设备集采政策,应兼顾产业发展创新 在设备集采的“牌桌”上,政府旨在提高采购性价比;医院希望提升硬件配置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而通过以价换量,产业可以扩大市场,获得持续发展创新的动力。 多方共赢还是满盘皆输,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政策指挥棒,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即: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引导投标企业适度降价,树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 对处于创新升级关键时期的医疗设备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医疗设备市场的基本格局,是进口品牌覆盖高中低端各个档次,并凭借长期技术资源积累,在高端、超高端市场拥有先发优势;国产品牌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占优,但随着部分企业不断投入技术创新并取得突破,其在高端市场也逐渐站稳脚跟,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取得领先。 总体上看,国内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仍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攻坚阶段。据医工研习社披露的公开招标信息,2024年国内CT设备市场新增招标中,国产品牌占有率约为45%,磁共振类设备市场中,国产品牌占有率约为40%,进口品牌仍占据多数市场份额。而在产业链上游,部分关键技术和高端核心零部件,也仍有待攻关突破。 医疗设备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升级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据公开数字,GPS(即医疗设备“三巨头”GE、飞利浦、西门子)每年研发投入都在10亿到20亿美元不等,背后是200亿美元左右的年度营收作为支撑,而国内头部企业如迈瑞、联影等,营收仅在百亿人民币级别,最高不到400亿,即使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资源,与GPS相比,规模差距依旧悬殊。 在这样的形势下,低价内卷的结果无疑是“竭泽而渔”,削弱产业发展后劲,可能导致国产品牌与GPS等“国际豪门”本已缩短的差距反向拉大,减缓中国高端医疗装备持续迈向全球更广阔舞台的步伐。 高端装备作为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并列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亟待政策扶持,集采政策显然是其中重要一环。 有行业人士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推动各地完善设备集采评标机制,从价格导向转向涵盖技术能力、服务质量、交付响应、产品质量等多维度评价,尤其重视设备质量和售后服务能力,提升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量权重。同时,给予国产创新产品适当的成长期和溢价空间。 建立设备集采跟踪回溯机制,也是业界期望看到的改变。比如跟踪并综合评估设备交付情况(包括按合约如期交付、安装调试水平等)和后期使用情况(如工作性能、故障率、维保成本等),参考药品和耗材集采,对于无法履行质量承诺的厂商建立惩戒机制,杜绝低价低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如果设备集采在更大范围常态化开展,相关规则还需随着市场变化持续完善,使设备集采保持良性循环,维护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的市场环境,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做大做强”夯实基础。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