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夏晨翔 王鑫】“人形机器人也能组织马拉松比赛?”“冠军有什么特别之处?”“开幕式的主持人也是它的产品!” 8月8日至12日,为期5天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在A馆展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携天工、天轶系列人形机器人2.0产品矩阵亮相。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冠军――天工”的标语,吸引了众多参会者围观。 探索多元场景,马拉松冠军变主持 “今年4月,我们的天工Ultra产品以2时40分42秒跑21.0975公里的成绩,夺得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刷新世界纪录。”在创新中心的展厅里,工作人员向参会者介绍道。 据了解,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1月,是国内首家具身智能软硬件全栈科技公司,主要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 2024年4月,创新中心发布了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1.0 LITE”,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天工’具备开源开放性和兼容扩展性,可以灵活扩展软、硬件等功能模块,充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科研机构及机器人相关企业可基于‘天工’平台的软硬件功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在今年3月,创新中心发布了“天工2.0”人形机器人, 搭载双电池快换电系统,突破带电设备电池热插拔换电,配合多工况能耗控制技术,将具备远超前代的续航能力,综合能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业性能方面,“天工2.0”具备工业级上肢负载能力,具备更大的双臂末端稳态负重。“天工2.0”还具备全自由度灵活下肢系统,突破传统机器人运动限制,为工业、物流等一系列场景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事实上,在具身智能加速演进的当下,全球机器人产业正迈入从“能动”走向“能用”的关键窗口期。随着基础模型能力跃迁、感知决策系统趋于成熟,以及工业、物流等应用场景需求爆发,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的耦合速度前所未有。 而创新中心也正在推动具身智能从追求极限运动能力的“最能跑”,向支撑复杂场景系统级应用的“最好用”跃迁。 “‘天工’正从‘最能跑’向‘最好用’全面进化,不仅能处理高难度人机复杂交互,可自主导航避障抵达任务点位,还能在高难场景以人机协同方式完成精细操作。”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开幕式上,“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上舞台,融合多模态环境感知、复杂语义理解与实时动态决策能力,稳定完成了高难度、多环节的主持任务。 加速产业实用,首发4项核心成果 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到,大会期间,创新中心还举办了 “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论坛”。 论坛现场,创新中心首次对外发布了4项具身智能核心成果――“具身世界模型体系”打通认知与预判能力;“跨本体VLA模型”实现跨本体、多场景、多技能的通用性;“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解决移动与操作协同的执行瓶颈;“千台机器人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为持续进化提供规模化数据“燃料”。 4项成果共同构成了从“最能跑”到“最好用”的技术闭环,加速具身智能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实用。 如作为“最好用”机器人认知与预判能力的基础,创新中心推出的“具身世界模型体系”, 包含了具备物理时空理解与推理能力的72B具身多模态大模型以及实现神经网络驱动世界模拟器的具身智能世界基座模型,为机器人理解现实与预测变化提供核心大脑。 “千台机器人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则构建了全链路的数据驱动引擎。 “这是业内首个千台级规模的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通过搭建远程遥操作中心,让千台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深入工厂车间、物流仓储、酒店商超等真实工业场景,在执行实际作业任务的同时,持续采集多模态交互数据。”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与实验室场景不同,真实场景的环境变化、人为扰动、突发状况等因素,为具身智能模型提供了更加丰富、真实的训练素材。这种“边作业、边采集”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的高质量数据稀缺难题,更构建起规模化数据飞轮,加速模型迭代优化,推动整个行业向“数据富集”跨越,为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最好用’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要具备稳定可靠的行动能力,更要在真实场景中实现感知、决策、控制与迭代优化的全链路协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同时突破认知理解、通用适配、执行控制与数据供给等核心环节。”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