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培养大国工匠

来自: 和讯财经 收藏 邀请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国工匠作为技术创新的“攻坚手”与产业升级的“传动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以产学研协同培养大国工匠,从人才培养目标到实践成果落地都取得良好的效果,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国工匠育人生态,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多年来,我国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布局,创新培育大国工匠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技能人才总量突破2亿人大关,其中高技能人才逾6000万人。例如,浙江省作为全国技能型社会建设先行省,聚焦制造强省建设目标,截至2024年6月底,培养技能人才129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4.1%。202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产教融合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教育投入等措施,预计在2035年之前培养2000名大国工匠。2025年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德技并修机制,在产业一线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及高技能人才。

产学研协同培养大国工匠,应强化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投入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精准挂钩体系,例如安徽、广东等省份对认证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按培养人数减免30%教育附加费,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产学研大数据中心,整合多方育人资源,打破协同育人场域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为实现产学研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行业企业要发挥育人主体功能,重塑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龙头企业应基于地方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联盟,联合行业协会与科研院所,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新范式,搭建工匠人才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技能培育新体系。企业要深度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导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与实践机会;创新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大国工匠的培育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地方院校应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发挥协同育人主阵地功能。相关院校应围绕产业核心技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能力认证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地方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帮助学生将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增强其专业自信与职业认同。通过政府、企业、地方院校等多方联动,形成政策引导、产业支撑、学校育能的协同联动,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创新培育大国工匠,赋能制造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A2和人形机器人R1全球首秀发布时间:2025-08-09
下一篇:
做强智能小家电的大市场发布时间:2025-08-09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