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王砚丹 每经编辑|叶峰 近日,A 股市场传来一个备受关注的消息:截至2025年8月5日,沪深北三市融资融券余额合计达到 20002.59亿元。 这是时隔十年,两融余额再度达到2万亿元关口。这一标志性的数字,不仅见证了当下市场的活跃度提升,更勾起了市场参与者对过去十年间两融市场风云变幻的回忆。 2015年:牛市狂欢中的两融盛宴与急刹车 我国资本市场融资融券业务于2010年3月试点启动,2011年转入常规。在试点初期,两融业务发展较为缓慢。但自2012年起,其规模开始逐步扩张。 2014年8月开始,随着市场逐步走好,两融业务呈几何式增长。 2014 年12月19日,两融余额首次突破万亿规模。从零到第一个1万亿,市场花费了三年零九个月时间。 2015年上半年,A 股市场迎来一轮气势磅礴的牛市,两融规模也随之疯狂飙升。仅用五个月时间,两融规模便实现再翻一倍的壮举。2015年5月20日,沪深两融规模成功突破2万亿,达到 20130.14亿元。此后,两融余额继续攀升,在2015年6月18日达到历史峰值2.27万亿元。 与此同时,上证指数从2015年1月初的3300 点,一路上扬至6月中旬最高值 5178 点,融资者的疯狂涌入是推动A股行情走强的重要力量。 然而,疯狂过后便是急刹车。2015年6月,随着市场行情由牛转熊,两融的杠杆属性进一步放大了下跌风险。2015年7月1日,两融余额在当时最后一次站在2万亿关口上,到2015年7月8日便骤然减至1.46万亿元。 2016年初~2024年9月:调整复苏与政策优化下的平稳发展 在此过程中,监管层也对市场的大涨大跌进行了反思。2015年11月,沪深交易所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将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50%提高到100%,以限制融资杠杆水平,防范系统性风险。而经历了2015年剧烈波动后,2016年至2019年两融市场进入漫长调整期,余额与交易额常年低位徘徊。 2016年初,两融余额短暂维持在万亿上方后持续走低,当年5月创下8186.34亿元阶段新低。中途经历了两年起起伏伏,虽曾有过短期回升,但直至2019年12月,才在时隔20个月后重回万亿大关。这一阶段投资者风险偏好低迷,叠加对保证金制度不确定性的担忧,两融业务陷入蛰伏。 2020 年后,随着市场交易活跃与政策制度完善,两融业务步入平稳发展阶段。2023年9月,沪深北交易所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将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从100% 降至 80%,为调动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松绑”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融券业务的起伏。尽管融券规模相对融资规模小得多,却一直伴随着质疑声。2023年9月,市场上就融券业务的公平性、转融券制度是否具有漏洞等展开激烈讨论,矛头更是直指开展融券T+0策略的量化基金。 为回应市场关切,监管多次就中小投资者最为关切的转融券业务和程序化交易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如2024年初,证监会进一步优化融券机制,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限制转融券申报效率,并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强化对日内回转交易的监管,推动融券规模占比持续下降。 2024年7月,证监会依法批准中证金融公司暂停转融券业务的申请,自2024年7月11日起实施。2024年9月27日,转融券余额降为0,成为两融发展历史上又一标志性事件。因对融券问题分歧而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显著减弱。 2024年9月至今:两融重回2万亿,市场新起点 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公布一揽子政策,涉及货币总量、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924”新政被视作本轮牛市的新起点,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两融余额也开始稳步增长。 2024年9月,两融余额从1.4万亿元起步后稳步增长,2025年3月一度突破1.9万亿元。4月,伴随A股市场出现调整,两融余额一度滑落至1.8万亿元出头,但随着6月下旬开始A股市场开启新一轮持续升势,两融余额整体而言再度持续增长。 2025年8月5日,两融余额时隔十年后,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创出2015年7月1日以来新高。其中,融资余额和融券余额分别为19863亿元和139.5亿元。 如今,两融余额重回2万亿,恰似站在新长征的起点。市场的成熟度、监管的完善度以及投资者的理性度都已今非昔比。A股市场在历经十年两融市场的起伏后,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重新出发。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