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盛大召开,众多前沿科技成果纷纷亮相,吸引全球目光。其中,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电气,601727.SH,02727.HK)携众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最新成果震撼登场,其重磅发布的全新自研人形机器人 “溯元”在大会上备受瞩目。 从概念到场景的跨越,工业基因的具身智能体“溯元”面世 秉持“工业基因?场景定制”的开发理念,“溯元”的诞生,标志着上海电气在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从身形与性能参数来看,“溯元” 身高 167 厘米,体重 50 千克,其身形设计严格遵循人体工学原理,这使得它能够在复杂多样的工业环境中行动自如; 全身多达 38 个自由度,赋予了它极高的灵活度和协调性,无论是工业场景中的精细操作,还是大幅度动作,都能轻松应对。 在运动能力方面,“溯元” 表现卓越,行走速度可达 5 千米 / 小时,负重能力为 10 千克,单臂负载 2 千克,能够承担起搬运、装配等高强度工作任务,完全能够胜任工业生产线上的多种作业需求; 在感知与运算配置上,“溯元” 全身配备激光雷达和双目摄像头,成品样机具备自主导航行走能力,端侧算力达 275TOPS,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其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 同时,“溯元”还部署了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交互、任务理解等功能,可高效完成识别、抓取和搬运等工作任务。目前,“溯元”人形机器人已在箱体搬运场景中展现出强大实力。通过先进的视觉识别算法,结合多关节协同控制,它能够自主识别、定位和搬运不同规格的箱体,无需人工过多干预,就能自主完成搬运任务,极大地提升了仓储作业效率。 从单机智能到群体协作,双臂机器人“灵柯”的进化革命 上海电气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止于 “溯元” ,此次亮相“WAIC里技能大舞台”的双臂机器人 “灵柯”,便是上海电气在机器人工业具身技能训练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灵柯” 凭借高精度操作、灵活协作和数据闭环能力,为制造业复杂场景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借助双臂协同、柔顺力控等先进技术,“灵柯”可将工人从重复性、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切换打磨、探伤等工具,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 5 倍以上。 “灵柯”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基于数据智能终端的 “数据-模型-部署” 闭环技术。以业务数据为起点,通过清洗标注、模型训练、落地应用及反馈优化形成完整链路。例如在打磨任务中,机器人实时采集力反馈与视觉数据,在虚拟训练场进行模型训练,并将优化策略部署至终端设备,实现 “采集 - 分析 - 再部署” 的闭环循环,持续提升作业精度与适应性;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虚实协同训练与群体智能调度,机器人 “同事” 的自我迭代能力将推动制造业从 “刚性产线” 迈向 “柔性智能”,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边界,为工业智能化的未来提供效率与价值共生的解决方案。 全产业链协同,奠定发展基石 上海电气布局机器人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深厚的工业制造底蕴以及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上海电气通过自主开发人形和泛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传统工业制造装备的互联互通和共研共创。 目前,上海电气已构建起覆盖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及下游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上游,上海电气联合多方合作伙伴进行关节模组、丝杠、轴承、紧固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旗下上海天安轴承研发的 “灵巧手” 专用减速器轴承,具备高精度、低噪音、轻量化特性,适应复杂运动载荷;上海联合滚动轴承的工业机器人 RV 减速器用角接触球轴承,品种覆盖与技术领先性位居行业前列;上海振华轴承成功交付首台套国产化特种交叉滚子轴承,实现了机器人精密传动轴承国产替代;上海机床厂研发的 200 系列丝杠磨床,可加工行星滚柱丝杠等多种丝杠,磨削精度达到国家标准最高等级 P0 级,即百纳米级精度,为机器人关节和运动机构的高精度控制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中游,上海电气主攻人形与特种机器人两大板块,全力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高地、门类齐全的特种机器人开发应用平台; 在下游,上海电气建设虚实结合的工业具身技能训练场,并构建原子技能库,目前已部署 10 余款构型各异的泛人形机器人,服务 10 余个工业场景训练,2 个场景的解决方案已实现落地。 此外,在上海市经信委、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的牵头下,上海电气联合 30 余家权威机构,共同编制发布《全球工业人工智能导则》。该《导则》面向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聚焦其在工业及制造业多环节的应用与赋能,涵盖战略规划、供应链管理等应用环节,以及生产效率提升等赋能作用;还涉及数字孪生等技术架构以保障深度融合,未来将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平台发布,号召推广应用,旨在构建全球统一标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上海电气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展示,是其在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上海电气将在已取得的成果之上,持续攻坚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设计、工艺决策等方面的 “卡脖子” 技术,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注入强劲动能,引领工业领域的智能变革。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