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肖纯 每经编辑|杨欢 ![]()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542375 “迈向3万亿”,武汉又一次喊出这个目标。 7月29日,武汉面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约,当地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正以招商引资的深度转型,撬动城市发展能级的历史性跃升,为2030年GDP突破3万亿元筑牢发展根基。 在此之前,武汉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GDP达到10592.8亿元,同比增长5.5%。这是武汉上半年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前四年,武汉上半年GDP分别为:2021年8251亿元、2022年8904亿元、2023年9503亿元、2024年9975亿元。 总量表现亮眼,但5.5%的经济增速,不及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湖北GDP增速6.2%,位列全国第三、经济十强大省第一。也因此,有人说,身为湖北省会,武汉似乎没有完全发挥出“龙头”的带动作用。 从2014年GDP首次破万亿,到2023年站上两万亿台阶,武汉花了9年时间。如今频频喊出2030年GDP“三万亿”目标,武汉如何加速?站位全国,经济体量排在武汉之前的成都、杭州,表现同样出色,武汉想要“跑步”晋级,又该凭何突围? 跑慢了?上半年,湖北实现生产总值29642.61亿元,同比增长6.2%,这一增速不仅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还位列经济十强大省首位。 湖北的亮眼表现,让外界对武汉也充满了期待。作为全省经济和人口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武汉一直是拉动湖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54056 但最新公布的经济“成绩单”显示,武汉GDP总量10592.8亿元,同比增长5.5%。这个成绩跑赢了全国大盘(5.3%),却落后湖北0.7个百分点。 这不是武汉第一次跑输全省大盘。 今年一季度,湖北GDP同比增长6.3%,为12个季度以来最高增速。同期武汉增速5.4%,在省内属于中下游水平。去年湖北增速5.8%,武汉增速5.2%,在省内排名倒数第三,也是湖北仅有的三个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的城市之一。 这种反差感,与外界对武汉强省会的印象,似乎有些出入。 对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认为,武汉上半年5.5%的增速放在全国,其实是很不错的水平。这个增速与杭州持平,高于南京(5.3%)。“湖北表现亮眼主要是因为宜昌、荆州、鄂州等城市增速较高,抬高了全省平均水平,才显得武汉稍微低了一点。” 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数据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6月,武汉22.3%的外贸增速,远高于全国大盘(2.9%),但仍落后于全省(28.4%),特别是省内城市鄂州外贸增长更是高达273.9%。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湖北的整体崛起与武汉步伐相对放缓,是湖北主动调整的结果。 曾刚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在湖北“一城独大”的现象很明显,其GDP在全省占比一度逼近40%。但最近几年,高层会议中的相关提法出现了调整,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事实上,湖北是中西部最早提出培育副中心的省份。 现在和未来的城市竞争,已经从城市单打独斗逐渐转向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竞争。在这个背景下,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变得很关键。 曾刚补充道,“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不能过度追求众星捧月。越是龙头和中心城市,越要带动和惠及周边,在城市群内产生良性互动。武汉和湖北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也体现了这一趋势。” 找短板如果从城市的维度横向对比,武汉这张经济“成绩单”并不差。除了总量稳中有升,增速跑赢全国大盘,武汉的社消零、外贸等多个指标增速也堪称亮眼。 但并非没有短板——武汉在第二产业、规上工业这两个关键指标上,增速分别为4%、5.1%,双双跑输全国大盘的5.3%、6.4%,也不及经济排名靠前的先发城市。 秦尊文认为,武汉的工业还处在一个调整期,最典型的地方支柱——汽车产业。武汉之前生产的主要是燃油车,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燃油车销量减少,不可避免会波及武汉的汽车产业以及工业的整体表现。从另一方面说,杭州、合肥等城市的支柱产业不是汽车,反而容易在新能源时代一步到位、换道超车。 眼下武汉遇到的问题,也是湖北汽车产业的缩影。 2017年,湖北汽车产量达266.61万辆,创下历史高峰,位居全国第四,产量在全国占比近10%。此后,受传统汽车转型步伐较慢,新能源汽车冲击加速等因素影响,湖北在全国汽车大省中的位次不断下降,2024年跌至第十位,总产量也几近腰斩。 不只武汉,湖北另一座汽车城襄阳同样增长乏力。相比之下,宜昌没有武汉、襄阳对汽车产业的路径依赖,并发挥水电丰富的优势,招引宁德时代等新能源龙头企业落户,锚定了“清洁能源之都”的城市定位。今年一季度,宜昌GDP增速7.5%,为湖北最高。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342639 今年年初的武汉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一个共识正在形成:武汉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推动各行各业从“不敢转不会转”到“主动转必须转”,从而带来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提升。 一些更细微的工业指标,也反映了这种变化。今年1—6月,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2%,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84.3%,光电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1.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曾刚表示,上海、苏州、深圳都经历了“腾笼换鸟”的过程,但不是一清了之。在数字化的背景下,通过智改数转,焕发传统产业新的活力,应该是武汉努力的方向。 比如汽车生产基地不一定在武汉,但研发、设计、销售在武汉,就形成了一个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型产业网络。武汉的规模和体量不一定明显增大,但却向价值链的高端爬升,城市能级也提高了。 抓招商当前,武汉正试图以招商引资的深度转型,撬动城市发展能级提升。 上半年,武汉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高达28.5%。三季度开工的183个重大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近八成,为未来发展积蓄能量。 7月29日,武汉市投资促进局(武汉市政务服务局)局长张智发出邀约,“欢迎全球投资者来汉投资,与武汉一起迈向3万亿,共赢未来。” 在当地看来,武汉的经济与招商有着高度关联。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GDP排名跌至全国第18位的挑战,武汉曾通过建设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高能级平台,吸引神龙汽车、可口可乐等项目的落地,推动制造业重现活力。 进入本世纪,东风总部迁汉、中韩石化80万吨乙烯、富士康科技等重大项目的落地,也推动武汉GDP实现年均17%的高速增长,完成了从区域重镇到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跨越。 曾刚认为,改革开放的前30年甚至前40年,很多城市探索出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招商引资。上海、深圳、苏州莫不如此,这也让很多地方至今都将招商引资视为重要抓手。但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不能刻舟求剑。过去讲招商引资,就是建园区,批土地,给政策。眼下的招商引资,除了打造“硬环境”,更要用“软环境”吸引企业和资本。 “这一方面,武汉应该学习杭州。”曾刚表示,杭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种软环境让企业家口口相传,以及产业链自身寻求上下游配套,达到可持续性的招商引资效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57800 秦尊文则表示,武汉招商引资应围绕“三通”发力,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具体是畅通商贸物流,打造“九州通衢”;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九州通商”;畅通要素循环,打造“九州通融”。 这当中,通衢是立足武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通商侧重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和竞争力;通融则是将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都视为生产要素。 在秦尊文看来,“楚商回乡”和“校友回汉”是促进人才回流的重要抓手。楚商有资本,校友有技术,通过建设“楚商校友共同体”,形成“校友研发+楚商转化”的新模式,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能。 曾刚认为,过去说九省通衢,是武汉的区位优势,实际上也是武汉的市场优势,一座城市能整合九省的市场,自然发展得好。放眼未来,武汉的市场可以更大。 在他看来,武汉的招商引资思路要打开,不止招项目,更是找市场。政府帮企业找市场,帮企业走出去。如果越来越多的“武汉制造”不愁卖,自然有更多企业和资本愿意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