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出道”,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亮相。 美的、京东、腾讯、商汤等上市公司纷纷展示了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布局。 美的集团研发的家用人形机器人在WAIC上完成了首秀。美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奚伟介绍,目前美的在整机方面布局了类人形、全人形、及超人形3个机器人平台。 其中,类人形和全人形属于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人形机器人“美罗”已经在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开展应用研制;全人形X系列1代的整机设计已完成,目前处于内部技术研发阶段,预计明年会开始尝试应用验证;超人形U系列机器人则是从应用场景出发,突破现有通用人形机器人形态的产品创新,尚在概念设计和验证阶段。 京东、腾讯、商汤等则都瞄准了具身智能的大脑方向。 京东发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为机器人、机器狗和AI玩具等提供机器人的“大脑”能力,并与数十家主流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包括陪伴类的Fuzozo芙崽、火火兔;教育领域的元萝卜AI、心大陆、Folotoy、噜咔博士;产业领域的众擎、云深处、魔法原子等。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 Tairos “钛螺丝”。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介绍,Tairos 具身智能平台希望为机器人本体与应用开发商补齐关键软件能力,就像为各类机器人装上“大脑”,让机器人具备感知世界、规划任务以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从被动执行指令的机械体进化为主动适应现实世界的智能生命体。 商汤科技也发布了具身智能平台“悟能”,将以商汤具身世界模型为核心,依托商汤大装置提供端侧和云侧算力支持,为机器人、智能设备提供感知、视觉导航及多模态交互能力。 此外,魔法原子、非夕科技、擎朗智能等创业公司都带来了新品发布和首秀。 魔法原子旗下新品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与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 W迎来线下首秀。 非夕科技与穹彻智能展示了自适应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蛋雕、按摩、挖冰淇淋、穿关东煮串串、服务器装配测试。 谈及对机器人产业链的成熟度,奚伟表示,国内企业今年在整机设计,核心部件及产业链方面进步巨大。“关节方面功率密度不断提升,我们新研制的关节密度240Nm/kg。而整机轻量化设计国内的设计也在快速进步,产业链的硬件核心部件达到100%国产化,成本也在快速下降,预计明年会进一步下降,加速人形机器人场景突破。”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的AI与决策能力在不断进化。奚伟认为,国内在运动控制领域的技术水平已与国际先机水平基本相当,甚至有一定优势。但在复杂环境的技能操作方面,目前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近期有不少进展,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AI芯片,以及机器人生态方面也还有差距,大部分厂商依赖于英伟达等边端算力芯片。总之,国内在硬件性能,供应链规模,以及场景应用方面优势明显,AI大脑的软硬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场景应用方面,奚伟判断,美的将是从智能制造应用,到商用服务,再到家庭服务“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在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已经在部署类人形美罗机器人应用,包括注塑件拌匀、3D质检、巡检、设备运维等,此外还在开展包括零部件上料,装配等后续应用研发。商用服务也可能有不错的切入点,正积极尝试。”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表示,机器人进入家庭应用场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相关工作。谈及人形机器人如何迈入家用场景,奚伟认为,人形机器人至少需要具备自然语言交互,柔性操作能力,全地形运动能力,以及人机安全要求。“这个时间表还不好说,养老行业的需求可能会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家。” 近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Physical Intelligence(PI)的联合创始人Sergey Levine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机器人数据训练,真实世界数据不可或缺”。在训练成本高昂、数据获取难的背景下,企业该优先依赖成本低、速度快的仿真数据,还是回归真实环境、积累高质量的真机数据,成为了讨论焦点。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对此表示,部分局部任务可通过仿真训练完成,但大多数复杂任务仍需依赖真实数据。 奚伟认为,人形机器人在步态运动能力的训练方面,目前采用的仿真环境已经可以做到比较高的真实度。“对于操作能力数据采集,我们初步在构建三种数据采集模式,一是沉浸式的数据采集,包括基于VR的以及外骨骼方案。二是基于真实视频流的数据采集方式。三是基于数据合成的方案。”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