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本土MNC、50亿级大单品 上海浦东发力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 ...

培育本土MNC、50亿级大单品 上海浦东发力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

  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培育本土MNC(跨国药企),实现全球首创(First-in-class)、中国首发(First-in-China)、临床首用(First-in-Human)的“3F”创新产品,以及大IP、“出海”产品快速增长......

  7月25日的通气会上,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表示,当前,浦东已经站在了向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冲刺的新起点上,有责任有能力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制度改革首创地、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

  近日发布的《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给出了上述定位的量化目标:到2027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创新药械产值占比达到35%~40%;三年新获批自主创新1类新药15个以上,新机制、新靶点创新药2-4个,全球首发产品实现倍增;培育百亿级创新药企1-2家,新增50亿级单品1-2个;10个以上自主创新药械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创新药械首发地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在研的创新药管线仅次于美国,大于欧洲与日本之和,2024年发现的新药分子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研发最高效、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由2020年的2408亿元增至2024年的4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4%;创新药在研管线(718)约占全国1/5、全球6%,累计获批国产创新药与创新三类医疗器械分别占全国的13%和11%。2020年以来,浦东获批1类新药24个、三类创新器械29个,其中2025年获批上市5个1类新药,4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

  与此同时,“3F”创新产品逐步出现。比如华领医药的多格列艾汀片是全新靶点的First-in-class;罗氏的可伐利单抗、勃林格殷格翰的佩索利单抗是早于欧美在浦东全球首发的First-in-China;多款干细胞、基因治疗产品是首次开展临床的First-in-Human。

  在新兴赛道上,浦东生物医药产业也保持优势:实体瘤、通用型细胞产品研发进度领先;全球首个5G远程手术机器人以及全国首个PD-1、首个基因治疗药物等均来自浦东,脑机接口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

  正序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症的碱基编辑药物CS-101已经完成临床一期,所有治疗的9位患者都得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正序生物副总裁武冰冰对第一财经表示,CS-101既是First-in-class,也是First-in-Human。“我们期待尽快进入临床二期,以尽快商业化,实现这一创新型的碱基编辑药物全球首发上市在上海落地。”

  随着更多创新产品出现,国际药物信息协会(DIA)上海代表处负责人王彤焱表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站到了一个转折点上,以往更多是引入外企在中国落地、报批、上市产品,接下来则是中国企业用自己的产品打造Biotech、BioPharma,进而产生本土MNC。

  艾力斯医药(688578.SH)以开发首创药物和同类最佳药物为首要目标,自主研发的甲磺酸伏美替尼片是第三代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别于2021年3月、2022年6月获批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二线、一线治疗适应症,并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艾力斯医药知识产权总监张晓芳对第一财经表示,该药2024年销售收入35.5亿元。“7月我们刚刚递交了第三个适应症,一方面希望有更多的临床适应症获批上市,一方面要推进海外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方案》也明确,加强大企业大品种培育。大力培育临床价值高的潜力管线,支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推动成果转化生产。

  制度改革首创地

  作为强监管行业,生物医药产业对制度创新要求更高。如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快速上市、入院等,都需要政策支持。

  浦东新区卫健委副主任朱卫表示,近年来,浦东围绕临床试验、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进一步优化相关的政策举措。在临床试验方面,浦东率先开展医学伦理协同审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全区统一的规范化医学伦理审查操作指南和流程。在多个区属医疗机构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可以按照一套材料一个流程一个会议,高效完成医学伦理审查。

  在临床应用方面,朱卫表示,2023年至今,浦东已经发布了7批次《浦东新区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纳入了75个创新产品。这些创新药品耗材在浦东区属医疗机构应配尽配,快速入院、优先使用。一个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创新药品耗材的使用金额同比增长63%。

  《方案》也提出,持续发挥制度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实施细胞基因外资准入、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创新药械入院、数据跨境流动、研发用物品和特殊物品通关便利化等改革试点举措,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今年5月,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北海康成(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上市,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这是上海今年第4款获批上市的国产1类创新药,也是上海试点分段生产以来,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国产1类创新药。

  北海康城副总裁沈菊平解释说,北海康成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原液委托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制剂委托无锡药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物制品分段生产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数千万资金,也加快了罕见病创新药的上市进程,增强了药品可及性。

  “后续我们还将争取率先开展商业联合保险、药械跨境委托生产等改革试点。探索建设医药健康可信数据空间等新一轮改革试点举措,持续激发产业的创新活力。”徐徕表示。

  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

  《方案》还强调,要打造科学家创业首站。

  具体而言,就是布局低成本的创新孵化专区,联动区内外高校院所及海外网络,建立“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创业平台+孵化服务”一体化的科学家创业首选地,完善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促进创新思想持续涌现和转化。

  徐徕表示,浦东目前较低的成本和高效率的创新研发能力,得到了国际认可。“一个创新药的研发费用,普遍认为在2亿~3亿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研发成本;临床受试者的效率也高于欧美国家。”

  2024年浦东拥有30余项海外授权,交易额占全国30%。2025上半年,浦东的出海交易持续增长,交易量近30起,交易额占全国31%,全球14%。

  根据《方案》,接下来,浦东将形成“1+1+X”一体发展的生物医药功能格局。第一个“1”,是指将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始发地——高科中路两侧约两平方公里打造为创新“核爆点”;第二个“1”是指生物医药产业承载区。国际医学园区和张江创新药基地连片定位为主承载区,集聚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外高桥、张江医械园定位为承载区,分别集聚跨境研发生产和高端医疗器械;“X”是世博、老港、金桥等差异发展的产业联动区。

  其中,在“核爆区”,将持续推动高校院所、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及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等高能级创新主体集聚。目前全市3家生物医药领域的高质量孵化器(飞镖创新研发中心、莘泽“智星港”、复星新禾)都集聚在张江,与张江大科学设施、20多家专业技术平台、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联动,产生“核爆”效应,促使浦东近年来年均新增生物医药初创企业100家以上。

  此外,浦东还将在“核爆区”建设“科学家会客厅”,探索新的制度性改革,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大前瞻布局力度,形成创新思想的源泉、新赛道的风口点、全球各类最好创新资源的汇聚区。

  承载区和联动区,则集中承接“核爆点”创新成果转化。

  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伟表示,张江将为企业链接多方面资源,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为中国本土MNC。

  徐徕表示,浦东将加快推动政策落实落细,制定出台大品种大企业培育方案、园区服务方案、促进高端医疗器械发展方案、支持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专项服务包等配套政策。

  想炒股,先开户!选丁冬财经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宁波通报:一学院花费财政资金制作非必要PPT发布时间:1970-01-01
下一篇:
我国最大的煤岩气田年产能突破25亿立方米发布时间:1970-01-01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