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汽车行业的“反内卷”正在持续深化。日前召开的国常会,将“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列为重要议题,明确提出加强成本调查、价格监测和生产一致性检查三大核心举措。紧随其后,中央第四指导组及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在两天内密集召开座谈会,以空前力度整治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乱象。 有关部门此番重拳出击“反内卷”,既着眼当下,更立足长远。短期看,价格战扭曲了市场机制,令产业链上下游普遍承压;长期看,“内卷式”恶性竞争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或明或暗的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隐患。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的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中,不乏涉及汽车产业的内容,如充电桩建设、汽车检测等领域就存在隐性壁垒。因此,管理部门在敦促行业回归理性竞争秩序的同时,也着重强调破除各类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发展。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结合当前产业现状,“疏堵”是当务之急。在“堵”方面,例如,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热度持续升温之际,亟需进一步破除限制二手车跨区域流通的藩篱;同时,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协同建设也需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更深层次的“疏”,在于构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当前,产业内部对“反内卷”已有深刻共识,但更需推动形成全行业共同遵守的市场规则与制度规范。对于影响公平竞争、固化市场分割、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监管层面有必要采取更精准有力的措施予以干预和矫正。 近日,汽车制造强省广东、安徽分别表态,将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对车企而言,亦需转变经营思路,超越对“一城一池”短期得失的过度关注,将战略视野拓展至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竞争中升级自我,积蓄从“中国畅销”到“全球领跑”的力量。 从“竞争”到“竞合”的关键转变也至关重要。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依赖个别企业单打独斗,必须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实现资源互补与协同合力。正如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所呼吁的,行业内部应该多见面,在理解与学习中寻求共生、共荣之道。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