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发基金吴兴武:以“工匠精神”钻研创新药,做“医药牛股”的陪跑者 ...

来自: 基金网 收藏 邀请
  

2400多年前,孔子就曾精辟地总结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当下重新火爆的创新药投资赛道里,这一条规律依然行之无碍。医药投资独特的知识壁垒需要专业“内行”来解读,这是“知之”;在过去五年政策巨变中,坚持耕耘医药赛道不漂移,这是“好之”。但如果不能对探究医药行业本质规律有“甘之如饴”的态度,不能尽个人最大能力迭代和更新认知,大概率也抓不住低谷期的牛股和高峰期的大趋势。所以,“乐之”才是医药投资赛道区分平庸和优秀最关键的品质。

  

  

广发基金吴兴武,应该是医药投资赛道里的“乐之者”。他是天津大学化学专业的本科和南开大学生物学硕士,从事医药行业研究近16年,在生物医药领域当然不是“外行”。但为了让自己的医药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吴兴武还自费参与了为期两年的创新药研发课程学习。

  

  

“医药投资是个常看常新的行业,只有始终站在产业最前沿,才有机会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吴兴武这样陈述他去进修的理由。但于旁观者而言,他身上那种“沉浸式”从事医药研究,坚持钻到行业里去做投研的劲儿,是格外打动人的。

  

  

坚持以“圈内人”视角从事医药投资的吴兴武,近年来重心已移到了创新药。比如,医药赛道过去三年罕见的“十倍股”百利天恒,上市后的第一份季报中,他管理的广发医疗保健基金是最大的流通股持有人(下图)。直到现在,这只股票依然是吴兴武的重仓股之一。

  

  

图1:百利天恒2023年一季报

    

图片来源:Wind

  

  

再比如,过去三个季度涨幅达110%的港股创新药企泽璟制药,吴兴武在其2024年3季度出现调整时便将其纳入前十大重仓股,斩获了后续的上涨收益;另一只较年内低点涨幅近300%的昂立康,今年二季报新出现在前十大里,是因为他在5年前就开始关注相关生物学机制成药的可能性,所以能够比较快地评估这个投资机会。

  

  

这些只是吴兴武“牛股挖掘史”的一个缩影,由他管理的四只医药医疗主题基金中,重仓的“大牛股”出现在医药领域各个子板块。其中,其任职时间较长的广发医疗保健基金A,经历近几年医药板块的回调后,依然取得了近100%的任职回报,显示出吴兴武在医药赛道里独到的阿尔法挖掘能力。

  

  

表1:吴兴武在管的四只医药医疗主题基金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7/16,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

  

  

从广发沪港深医药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来看,前十大重仓股几乎都是创新药个股。吴兴武也在季报中表示,二季度,该基金继续超配创新药资产,获取了一定超额收益。

  

  

吴兴武是如何看待未来创新药赛道的机会和风险?他管理的广发沪港深医药重点关注哪些细分领域的机会?2025年的这个盛夏,我们对话了吴兴武,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01

  

从研究学术到研究行业

  

  

吴兴武最早的职业理想是做学术研究,因为他对于把一个事物研究透彻有着本能的兴趣。本科阶段,他进入天津大学就读化学专业,此后又在南开大学攻读生物学专业硕士。这一切均出于他对基础科学的兴趣。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打断了这原有的规划。

  

  

吴兴武在攻读硕士期间,接触了证券市场,彼时恰好是A股市场迄今的最大一轮牛市。在这一波行情中,吴兴武发现,基础产业的研究在证券投资中同样很有效。这促成了他投身金融、从事行业研究的想法。

  

  

于是,硕士在读期间,吴兴武先后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实习,毕业后选择“南下”入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从事心仪已久的医药行业研究。

  

  

一年后,吴兴武在机缘巧合下加盟广发基金,在更大的投资平台上研究医药行业。2014年,因扎实的研究基本功,他被提拔为基金经理助理,就此涉猎了更多的行业,尤其是当时市场比较流行的成长股。

  

  

日后来看,扎实的医药投资功底和积极的成长股研究思维,是他投研体系中的两个“鲜明特点”。

  

  

02

  

兼顾短期增速和长期竞争力

  

  

2015年初,吴兴武开始独立管理全市场基金。短短两年间,市场从牛市走向熊市,先是经历了互联网股热潮,又发生了“熔断”等极端市场表现,这个经历给了吴兴武深刻的启发。

  

  

“投资一定要有体系,要有能适应不同周期又能兼顾收益和波动的投资框架。”由此,吴兴武日后都格外重视投资体系方法上的迭代。

  

  

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吴兴武对投资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渐想明白了诸如股票投资收益的来源、为什么要选好的生意,为什么要更加注重公司的现金流和经营质量等关键问题,也逐步形成了个人观察研究一家公司商业模式和业绩的角度。

  

  

以选股为例,他采用的是兼顾短期增速和长期竞争力的方法,从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商业模式入手挑选优质公司。

  

  

2018年四季度,吴兴武接手管理医药主题基金——广发医疗保健,这是他进一步发挥个人特长的又一个起点。2019年到2020年,当医药行业逐步从底部走出来,吴兴武运用自己“长短兼顾”的选股逻辑,把握住了一批既有业绩增长又有估值提升的医药龙头股,其代表基金连续两年跑在同类前列。

  

  

  

03   

不要试图用一个框架概括所有投资

  

  

2022年以后,包括医药在内的A股多数板块开始经历业绩的调整期。痛苦的经历,往往会令人反思自己的投资体系。那几年,也是吴兴武进一步迭代个人投资体系的关键时期。

  

  

在反复评估现有投资体系存在的问题后,吴兴武进一步迭代了自己的投资框架。一方面,继续坚定挖掘和持有具备长期壁垒的高增长股;另一方面,也要更加灵活地执行买入、持有、波段操作等精细化的投资操作。

  

  

“股市投资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试图用一个精确的框架理论去应对所有东西,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方式。”

  

  

在市道平淡时,基于防御、板块轮动的角度,用更灵活手段来应对市场,加大波段操作,适当加减仓,细化战术层面的操作,保持资产组合的韧性,也是吴兴武会考虑的重要层面。

  

  

  04

  

既坚定又灵活

  

  

也因此,如今的吴兴武在投资上呈现出“既坚定,又灵活”的特点。

  

  

一方面,他依然会坚持对大牛股、对具有成长爆发性的品种予以重点关注,并且在适合出手时绝不手软。他的部分基金目前依然有不少顶格配置的个股。

  

  

另一方面,在日常操作中,重视对组合“腰部”个股的优化操作,进行适度的资产轮动,希望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波动。

  

  

吴兴武坦言,他会在三个时机展开适度的“轮动操作”。

  

  

第一个时机,就是观察股价位置。在不同的市道环境里,他会采取不同的轮动策略。比如前一阶段,当医药板块不温不火甚至单边下行时,他会根据基本面信号做一些阶段性的波段操作,对组合净值有一定的平滑作用。

  

  

第二个时机,是观察行业政策的变化。近年来,医药产业深受政策影响,吴兴武会根据地方的财政收支、产业政策等高低频变化,做一些阶段性的仓位调整。

  

  

第三个时机,是研究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比如,有些公司短期的基本面数据可能出现边际变化,长期跟踪的基金经理如果关注到了,便有机会在没有大行情的时候,基于边际变化进行波段操作。

  

  

  

05

  

社会科学的“答案”

  

  

在这一行做得越久,吴兴武愈发意识到,投资不止于财务数据,还包括了对社会、时代和企业经营的理解。

  

  

“证券投资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的答案往往是动态的。”

  

  

吴兴武认为,投资中要尽可能正确地处理可认知和不可认知,这在哲学上就是辨证的事情,企业质地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辨证的,因此,基金经理做决策是属于社会科学。

  

  

所以,在投资中不能过于执着,哪怕是在基本面分析中非常优质、商业模式比较好的企业,也未必是长远来说能给投资者创造可观回报的公司。

  

  

他表示,市场对于单个公司的理解是不断迭代的,即使在顺风的时候,基金经理也要谨防高估了自己的Alpha能力。要充分认识到,基金经理并不是全能的,个股挖掘要和市场贝塔的变化结合起来。

  

  

  

06   

判断全球竞争力是关键

  

  

面向未来,吴兴武对于创新药产业有自己的看法。他预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股,或是这一轮行情的主线,这条主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过去一年多医药股的结构性牛市。

  

  

当然,创新药企也要有所区分,具备全球竞争力和具备国内市场竞争力的药企是两个空间截然不同的群体。

  

  

相比于80分的创新药,95分以上的创新药的市场空间完全不一样。只有达到95分甚至100分的创新药才能出海,而基金经理的任务,就是找到谁可能达到这个高分。

  

  

所以,能否正确判断在研药品是否具备全球竞争力,是当下考验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关键环节。

  

  

07

  

“功课”做在前面

  

  

吴兴武认为,从产业视角来看,2015年前后,中国的创新药逐渐有了雏形,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产业工程师回国创新,真正懂创新药的人回来了,产业链搭建起来了,创新药产业也开始慢慢壮大。

  

  

早年,国内医药研究员的重点研究范围是中成药、仿制药,但经历一步步的演化和进步后,现在创新药主导了市场,国内医药投资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格局。

  

  

2019、2020年,国内创新药的初步成果开始发布,这预示着行业突破即将到来,也意味着国内医药投资进入了截然不同的分水岭。以往传统的医药投资思维被逐渐淘汰,和国际接轨的想法逐渐成为业内主流,能否适应这个代际的改变,是医药股背后的专业投资者群体,任职业绩截然不同的“分野”所在。

  

  

基于生物学和化学的学科背景,吴兴武持续更新和迭代自己的产业认知。2020年到2022年的近两年里,他报读了创新药研发培训班,坚持每个周末飞到上海,和圈内人一起学习海内外最新的创新药研发流程、模式和要点,这让他对创新药一线的具体科研流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知。

  

  

  

08   

关注企业综合能力和工匠精神

  

  

2020年后,吴兴武逐步更新和迭代了创新药研究体系。在新的框架中,公司经营规模方面的因素不再是关注重点,相反,公司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他更加关注的东西。

  

  

事实也是如此。过去几年里,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并没有拿出药效特别好的新药,相反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医药团队,或是只专注一两个靶点的专业创新药公司,反而拿出了“好药”,并收获了资本市场高度的认可。

  

  

在吴兴武看来,创新药研发的成功是个概率问题,新药的研发效率和团队在研发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专业水平、处理细节能力等高度相关,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且非常需要“工匠精神”的领域。

  

  

在这样的竞技场上,大公司不一定有优势,小企业也不一定有劣势,只有最服从药物研究规律的企业,和踏实、专业、精细、勤奋的团队才有机会。

  

  

这种“小而美”可以战胜“大而全”的行业特点,也给基金经理做创新药研究设立了很高的门槛,这也是不同基金公司的团队在研究效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别的原因。

  

  

09

  

带着两只“眼睛”去做研究

  

  

对一家家公司的跟踪中,基金经理除了要勤奋地做基本面研究,还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是,摒除偏见。

  

  

过去几年的一只医药大牛股,就经历了从“遭遇偏见”到“纠正偏见”的过程。上市之初,这家公司的估值很低,市值就100亿出头,当时,市场较为主流的看法是公司的发展缺乏后劲。

  

  

而吴兴武没有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依然在上市之前对这家公司做了详尽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这家公司的投资空间很大。后来,这家公司的市场表现印证了他的判断,公司市值从100亿涨到1000亿市值。

  

  

吴兴武回溯总结到,作为投研人员,不能让偏见先入为主,要能够包容和接受各类公司,用一只眼睛去看信任的东西,另一只眼睛去验证可疑的环节,最后让大脑客观地去做判断。

  

  

“做公司研究,不能因为一个疑点就直接否定一个赔率很高的机会,同样也不应该因为一个良好的细节就给予过高评价。归根结底,要做全面且客观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主观的判断上。”他表示。

  

  

  

10   

创新药产业欣欣向荣

  

  

吴兴武认为,目前中国的创新药产业趋势还在持续,产业欣欣向荣,创新药研发水平也在持续提高。

  

  

本轮创新药的产业发展是线性的,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前期的整合。创新药的产业能力就像水面下的冰山一样,一直在默默进步,早就积累到了“质变”的程度,只是还没到被大家看到的时候。

  

  

吴兴武还判断,创新药公司中谁是一线、二线、三线,目前并不能确定。因为创新药本身就是动态迭代的产业:一方面,行业整体水平在提高,人员在流动;另一方面,即便传统业务比较平淡,只要有一个足够好的项目,也有望跻身一线。

  

  

此外,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很高。一个创新药品卖到海外,首付款授权就是几亿美金、十亿美金,将来如果峰值能卖到50亿美金,每年还有5亿美金分成。所谓的后线公司,遍地开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除了创新药,他还会重点关注研发前端CXO。最近,不少中国创新药企业收到了相当可观的首付款,可以立新的项目,后续将会传导至研发前端CXO的发展。至于后端临床阶段,传导可能需要比较长时间。

  

  

“至少在可见的一两年内,创新药的热度是有望维持的。”吴兴武说。

  

  

  

风险提示: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收益有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或基金经理曾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资事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