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封神” 国产新能源汽车“新王换旧王”

来自: 和讯财经 收藏 邀请

凤凰网科技 出品

2025年6月26日夜晚,小米旗下首款SUV车型小米YU 7正式发布。这款以豪华、高性能、极致体验、先进安全性为特征的SUV车型,犹如一颗重磅核弹投入本就不平静的新能源车市,激起千层浪。

数据显示,开售仅3分钟小米YU 7大定就突破20万台,一小时突破28.9万台。开售后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台。针对“订单有大量转单”的质疑,雷军在7月2日晚直播中回应,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转单小米YU7的数量,不足小米YU7订单的15%。

也就是说,小米YU 7开售后不到一天的锁单量,就超过了同级别“销冠”特斯拉model Y半年的销量(2024年销量为48万辆)。

这是属于小米汽车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汽车从追赶到领先的一个标志性时刻:终于有一家中国车企在20万以上纯电领域真正威胁到特斯拉的地位。

如今的新能汽车市场,格局已然生变。新能源汽车十年激荡浮沉,大浪淘沙,实力不佳者已经出局,昔日王者特斯拉,在“后浪”的持续拍打下,迎来巨大挑战。

新能源的新格局,雏形已现。

新王崛起

6月26日,小米YU 7发布会,万众瞩目,微博数十个热搜霸榜,#小米发布会#、#小米YU7价格#分别登上热搜榜第一。而雷军和小米汽车,也用一次极具感官震撼的产品展示回馈观众的热情与期待。

延续了小米一如既往的品质追求,作为小米首款SUV车型的YU 7,处处体现着极致和超越的理念。

该车型最大马力690匹,零百加速最快3.23秒(含起步时间);标准版CLTC续航高达835km,位列中大型纯电SUV第一;功能更强的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辅助驾驶体验感全面提升;超强钢和铠甲钢铝混合车身,硬核保障安全。

细节的设计,尽显小米YU7的豪华。母婴级材质覆盖,全系标配静音夹层玻璃,甚至为女性防晒而全新升级了玻璃天窗……

性能、安全、科技与体验的全面领先与颠覆,市场很快给与了积极的认可。

发售仅3分钟,小米YU 7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开售18小时,锁单量已突破24万辆,创下了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新纪录。

小米YU7同步开启了全国97城、355家门店的试驾活动。6月27日,首批试驾YU7的用户来到小米门店,试驾之后对该车令人愉悦的驾驶质感赞不绝口。

之后的这个周末,前往小米汽车门店试驾体验的客户更是络绎不绝。杭州、深圳、成都等地的小米汽车门店,挤满了咨询和试驾的用户。

一位百万粉丝微博用户试驾小米YU7之后发文:刚刚开完YU7,又坚信了自己买YU7的决心,“天际屏太好用了。”

销售火爆,忙坏了小米汽车的工作人员。有小米汽车销售顾问向媒体表示,发布会结束后就一直在接订单,当天有50多位客户在门店下单,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5点才休息。

订单纷沓而至,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直言:“远超了我的想象,一定要把产品质量做好,加快交付。”

24万辆的锁单量,导致部分用户交付时间不得不延长。于是,一些其他汽车品牌销售开始趁机“抢单”。据媒体报道,极氪、蔚来、智己、阿维塔等车企的销售人员表示,预定小米YU7的车主转定自家品牌,车价减5000元,以弥补客户预定小米的定金损失。

雷军在7月2日晚的直播中还提到,6月是小米YU7的宣传档期,小米SU7的新增锁单反而更多了,“我们已经三次调高了小米SU7订单预期,6月份最终锁单大约1.4万辆。”雷军表示

小米YU 7首秀超预期,资本市场也热情回应。

发布会次日,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一度大涨8%,首次突破60港元关口,创下历史新高。

中信证券6月27日发布研报,给予小米“买入”评级,目标价72港元。其认为小米YU 7将冲击所在价格带销量TOP1和纯电车型销量TOP1,并预计2026年小米有望超过特斯拉在华销量。

据彭博社报道,高盛集团分析师认为,消费者对小米YU7的需求远超我们和市场的预期,这有助于小米继续巩固其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他们将该股目标价上调6%至69港元。

除了小米YU7的正式发布,在6月26日的发布会上,雷军还宣布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征战纽北赛道的最新圈速成绩――6分22秒091,比上次的圈速纪录足足提升了24秒,一跃成为纽北圈速总榜全球第三。

一次次挑战纽北,小米汽车在最难的赛道上一遍遍折磨自己,终极目的是打造兼具极致性能和极致体验的硬核产品。小米SU7做到了,小米YU7也不负众望。

据汽车之家实测,小米YU7 Max超长续航高性能四驱版,实测续航682km,续航达成率92.6%;小米YU7超长续航后驱,实测续航756km,续航达成率93.9%。

易车实测小米YU7后驱标准版,综合续航里程784km,获SUV车型续航里程第1名。

时代更替,特斯拉浮沉

特斯拉曾是新能汽车厂商的参照系,无论是技术还是销量,都统领了一个时代。

科技行业没有常青树。现在的特斯拉虽然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的那股强大力量,但放眼汽车发展的历史长河和中国车企崛起的宏大背景中,特斯拉的浮沉脉络也依稀可见。

2014 年,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当时,恰逢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重新调整之后又一次正式起步。中国决策层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之后的2015年,上海率先实行绿牌政策。

初入中国的特斯拉,依靠遥遥领先的技术力和产品力,很快打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另一扇大门。中国的一众技精英对其追捧有加,首批车主也多为互联网新贵。据公开信息,Model S的首批车主名单里,就有李想、李斌这样的行业先锋,后来雷军也自掏腰包购入一辆。

早期的特斯拉,仿佛一条鲶鱼,搅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激发起众多中国汽车创业者们的造车激情。此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崭露头角的蔚来、小鹏、理想,甚至小米,很难说没有受到特斯拉的影响。

此后的几年时间,特斯拉在华表现持续升温,销量连续跨越。但在2017 年 Model 3 量产后,特斯拉陷入产能地狱,资金链濒临断裂,大摩甚至预测“可能撑不过半年”。

还是中国的雪中送炭拯救了特斯拉。2018 年,特斯拉获批在华独资建厂,2020 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其全球近半产能,公司市值从500 亿美元暴涨至万亿美元。

也正在这期间,中国本土汽车产业也被战略性激活,多种技术路线的争论趋于终结,纯电技术的路线回归正统,倒逼国产汽车创新,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供应商迅速崛起。

2020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燃油车厂商争先恐后地讲述换道新能源的故事,造车新势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尽管过去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频频对标特斯拉,但在20万以上纯电领域特斯拉却依旧没有对手。哪怕是早在2022年就宣布“弃油转电”的比亚迪,也只是在销售总量上实现反超,但是在2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从2014 年首批交付 Model S 之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特斯拉在华销量一路飙红,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2024年特斯拉在中国大陆销量同比增长8.8%,以超65.7万台的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在华销售高光时刻的背后,隐忧或已埋下伏笔。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出现了自2011年来的“首次同比下滑”。之后的2025年,销量的下滑也蔓延到中国市场。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特斯拉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5%,共计销售 61662 辆。该统计涵盖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 Model 3 和 Model Y 车型的国内销量及出口量。

拉长时间来看,这已是特斯拉在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同比销量下滑。在此前的4月份,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同比腰斩至3.07万辆,Model Y和Model 3的统治力被本土品牌瓦解。

特斯拉入花十年,纪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小米逆袭,有迹可循

特斯拉在华以及全球销量的变动,与中国本土汽车成长与挑战不无关系。随着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逐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稳固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认可。后来者小米,秉承小米追求极致的理念,迅速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造车仅3年,小米就打造了两款现象级新车――小米SU7和小米YU7,并大获成功,被外界视为最有能力挑战特斯拉的新秀。

法国一线汽车媒体汽车志在报道中称,售价30125欧元的小米YU7想让我们忘记特斯拉Model Y,而且它有办法做到。

美国一线新能源汽车媒体在谈到小米与特斯拉的竞争问题时则表示:看起来小米所做的远不止竞争,它正准备给特斯拉猛烈一击。

小米的成功有迹可循。

造车之前,小米因手机被外界熟知。这是一家以追求极致品质著称的创新科技企业,曾创造了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生态等极具体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造车之初,小米汽车就将极致性能和极致体验作为产品目标。

小米汽车毫不避讳与特斯拉对标,追随、追赶、超越,是小米的竞争策略之一。雷军也说过:只要开始追赶,就走在赢的路上。在追赶的路上,小米对产品性能追求近乎偏执和疯狂。

小米汽车一次次征战纽北,不只是为了刷圈速,更是对汽车底盘、刹车、散热、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全方位考验,并反哺量产车技术。凭着这份执着和坚毅,造车仅3年的小米就打造了两款现象级新车――小米SU7和小米YU7,并大获成功。

小米YU7 大定破纪录,SU7/YU7 两款车型双线出击,向昔日王者发起挑战。

这不只是小米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后来居上的缩影,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标志性时刻。汽车强国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这条路上,中国的汽车人摸索了很长时间,从燃油车时代的“市场换技术”,到电动时代的摸着学霸过河,如今终于到了自家的孩子扬眉吐气的时候。

时来天地皆同力”,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攀登新峰,中国汽车的下一个征程已经开始。

小米创始人雷军对未来充满信心:“小米YU7是小米真正走向汽车主战场的开始,将面对最强大的对手、直面最残酷的竞争。”他重申,未来五年(2026年-2030年)小米将在核心技术领域再投入2000亿元。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