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凸显了稳预期在激发内需潜力、提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方面的重要性。 今年以来,“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继续显效,一系列支持便民服务消费的举措,有力提振了居民消费、畅通了经济循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1%,表明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然而,受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局势动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提振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预期转弱是居民不愿消费和不敢消费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稳市场到稳消费预期的传导过程看,家庭债务率过高制约了居民消费意愿。2024年,住房、教育、医疗等家庭刚性支出占比超四成,而家庭负债率高达56.7%,加剧了居民对偿付能力的担忧,抬升了中长期收支压力预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从稳就业到稳收入的传导路径看,青年群体就业趋势不稳成为居民不敢消费的重要堵点。2023年6月全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超20%,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对关联产业就业岗位的影响,使得部分企业用工规模趋紧,从而弱化了收入预期,导致最具消费潜力的青年群体不敢消费。 消费预期反映了居民对未来消费的信心,其可持续增长依赖于居民对收入增长、支出可控、信贷可得、场景优化和保障全面的稳定预期。因此,稳定消费预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提升居民就业和收入稳定性、缓解居民支出焦虑、创新消费金融供给、优化消费场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不可少。对此,需在政策层面建立起更具结构性与针对性的支撑机制,从如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夯实稳定消费预期的制度根基与现实环境。 稳定就业收入预期,夯实消费信心基础。构建最低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将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指数、行业景气度等挂钩,实现工资及时调整,稳定劳动者的收入预期。针对青年群体设立就业缓冲基金,对长期稳定雇佣的企业实施阶梯式社保优惠,稳定岗位供给预期。试点终身技能账户制度,从业人员可通过培训积累积分兑换职业转型支持,增强收入增长路径的可预期性。建立零工经济保障机制,要求平台按比例计提专项保障金,用于新业态从业者的职业保险与技能提升,稳定零工群体的收入可预期性。 稳定生活支出预期,打破消费心理桎梏。推行公共服务供给白皮书制度,定期公布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进展,优化公共服务,稳定家庭生活支出预期。开发家庭财务规划数字平台,整合个税、社保、消费信贷等数据,为居民提供未来3——5年刚性支出的模拟测算服务,缓解居民支出焦虑预期。试点租购联动计划,允许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按比例转化为购房权益,将短期居住成本转化为长期资产积累。建立民生支出预警机制,当居民基本生活成本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定向消费支持,形成对成本风险的稳定调节预期。 稳定消费信贷预期,降低消费决策摩擦。创设定向消费信贷支持工具,对绿色家电、智能家居等符合政策导向的商品给予流动性支持,稳定消费信贷供给预期。建立消费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对因突发风险导致还款困难的群体启动保险代偿,缓解消费后顾之忧。基于多维度数据,形成可识别、可评估的“信用画像”,为优质用户开放更高消费权益,增强信用价值转化预期。在耐用品领域推行保值回购计划,鼓励厂商按合理折旧率回收商品,稳定大额消费品的价值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 稳定消费场景预期,激活新型消费动能。建立消费景气指数发布制度,综合多维指标编制前瞻性指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在医疗、养老、家政、旅游、购物等领域不断优化消费场景,对夜间经济、体验型消费等新场景给予税收优惠,培育稳定的市场创新预期。开发消费情绪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社会消费心理变化,对负面消费预期聚集领域启动快速响应机制,通过企业承诺公示、专家解读等方式引导预期修复。建立预期管理应急基金,专项用于突发性消费预期失稳干预,防范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预期波动。 稳定社会保障预期,增强居民消费底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缩减预防性储蓄规模,提高居民消费底气。一方面,强化对居民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降低家庭刚性支出占比,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现实,拓宽社会保险覆盖面,将流动性较大的从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而让广大居民能够安心消费,彻底消除消费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
5 分钟前
5 分钟前
12 分钟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